首页专业推荐文章详情

常熟理工学院专业介绍

编辑:管理员 浏览:1397 发布:2023-06-28 14:21

师范学院

1、汉语言文学(师范)

本专业是首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承担江苏省首批教师教育改革项目“初中语数外双能融合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探索”,所依托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一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是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江苏省精品课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立德树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苏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培养师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学科与教育教学知识、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反思评价能力,能够在中小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型人民教师。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中学语文教学论等。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专业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师范生五项基本能力,为全省,尤其是苏南地区培养了大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师资。近三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共获得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2022年因为跟学生考编时间冲突,所以没有参加,宣传时还用这个数据吧)。近五年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师在包括《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在内的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含重大项目子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余项。2019年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2、小学教育(师范)

小学教育(师范)专业是常熟理工学院校级特色专业,2020年7月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二级),是国内第二批顺利通过认证的专业之一。多年来,本专业始终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学教育师资需求,以“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专业教育理念为主线,形成了“精致实用、综合开放、贯通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尽责、担当的师德,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实用、综合的专业能力,追求卓越、不断发展,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小学教师。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数学、中国文学史、中外教育史等。

就业方向:小学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工作。

本专业近五年教师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近10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教师研究成果获各级奖励10多项。在二十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强、研究兴趣浓、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的优秀小学师资。学生近五年参加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以100%的获奖率,共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2项,其中2020年获得一等奖3项,占全省一等奖项的四分之一;2019年首届“长三角三省一市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获得小学语文组一等奖第一名,2022年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甲组一等奖1项,第四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特等奖2项。学生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几乎是百分百,90%以上的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地方教师招考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3、学前教育(师范)

学前教育专业创办于2006年,是苏州、无锡地区最早创办的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本专业以适应江苏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方向,深入贯彻OBE理念,坚持以“理实融合”的反思实践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园校融合”为培养路径,以精品课程、精品项目建设和精品赛事为突破口,以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保障,不断提升专业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本专业是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2020年7月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二级),是国内第二批顺利通过认证的专业之一。

本专业拥有完善的园校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建有通用技能类、保教技能类、艺术技能类共13个专业实训室;校外在苏州大市范围建有22个教育实习基地,2个五合一基地,学生每年均可在园校双导师指导下入园实践学习。本专业拥有一批“师风正、师能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近三年发表论文4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级、国家级教学、课程、教材奖3项;近三年学生年终就业率100%,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99.6%,就业率99%,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实习生、毕业生深受幼儿园欢迎和好评。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积极的职业信念、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保教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胜任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工作、管理工作、服务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学前儿童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研究方法等。

就业方向:幼儿园教师以及在其他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育、保育、管理等工作。

 

4、音乐学(师范)

音乐学(师范)专业2007年作为全国47家试点单位之一,参加教育部“全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试点”,2012年获立为“校级重点学科”,2016年通过合格验收,2022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唱、奏、舞、教、研、创”等方面具备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在中学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乐学基础、声乐、钢琴、舞蹈、器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西方音乐史与欣赏、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等。

就业方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也可在文艺团体、音乐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化艺术类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塑就了“两台六会、多能一专”的专业教育理念,注重“研”和“创”的能力培养。专业教学设施齐备,配有音乐厅、舞蹈房、多功能厅、合唱实教室、合奏教室、古筝教室、古琴教室、电脑音乐制作室、打击乐教室、音乐教育研习室、音乐教育实训室以及120余间教师与学生琴房。近五年教师发表论文近5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近10部,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教师研究成果获各级奖励多项。学生近五年参加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高校音乐教育大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在全省音乐学专业中率先于2021年5月接受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察。

 

外国语学院

1、英语(师范)

本专业始建于1958年,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致力于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具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专业教师素质。具体而言,本专业培养具有崇高师德和较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能在中学及其他教育部门熟练运用英语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英语(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为校特色专业,承担江苏省卓越教师计划项目,所依托的“中国文化经典海外传播与接受研究”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校重点建设学科。2022年通过国家级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为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四、八级考试通过率远超全国平均。学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96%以上。根据省教育评估院第三方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就职单位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的基础教育类学校,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普遍较高。近年来毕业生考研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多名毕业生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2、英语

本专业始建于1958年,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中英翻译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金融、单证等理论与实务,熟悉现代国际商务管理体系与运作的复合型英语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以“理实一体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专业培养模式为依托,通过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主干课程,以及国际商务类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着力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沟通技巧与适应多岗位工作与挑战的应用能力。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国际管理与运作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外事/旅游/翻译服务单位等。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四、八级考试通过率一直远高于全国平均。根据省教育评估院第三方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就职单位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部门、各类大中小微工商企业、新闻业、金融业、法律业等,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普遍较高。近年来毕业生考研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多名毕业生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海事大学、苏州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3、日语

本专业于2005年获批并正式招生。自建立以来,专业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始终依托苏南地区发达的地域优势,以“注重通识、融入业界、国际合作和强化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学校“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熟练掌握日语理论和应用方法,能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工作岗位熟练运用日语从事文案、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的专四、专八考试通过率远超国内平均水平,N1、N2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在校生中每年都有N1、N2满分的学生。根据省教育评估院第三方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职单位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的日资、外资企业、银行等,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普遍较高。毕业生考研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多名毕业生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4、德语

本专业始建于2008年,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始终依托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区域优势,以“注重通识、融入业界、国际合作和强化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旨在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具备扎实的德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熟练掌握专业理论和应用方法,能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工作岗位熟练运用德语从事外贸、翻译、管理、研究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德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本专业年终就业率均在98%以上,就职企业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的外资、外贸企业和外事服务行业等,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业务骨干。总的来说,本专业就业形势良好,就业质量较高。近年来,本专业考研率逐渐上升,有多名学子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拜罗伊特大学、耶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1、生物工程

国家一流建设专业   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

(1)专业的特色和成就是什么?

答:本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并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是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学院的主要支撑专业。近十年来,本专业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苏州市“一号产业”对生物制药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按照国际工程教育的标准,针对长三角区域生物产业,尤其是生物制药领域的主要典型工作岗位要求,设置了与产业高质量人才能力需求高度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与长三角地区生物制药行业多家头部园区、企业共建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学院,引入最前沿产业资源,建成了高水平的“能力导向、实践驱动”的专业实践训练平台、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本专业培养的“基础好、应用强、有觉悟、会学习”的复合型本科人才受到行业企业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

(2)学该专业可以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

答:本专业约70%以上毕业生在长三角区域的生物制药(如抗肿瘤靶向药物、抗体、疫苗如新冠疫苗、基因治疗、生物活性物质如肽、核酸、多糖)、生物制造(如医药、工业用酶,可降解生物基材料等高价值化学品等)、生物技术服务(如基因合成、基因检测、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细胞株构建等)等领域从事研发、生产、管理、培训、销售等工作。毕业生就业升学率均在96%以上,在行业企业就业最初平均月薪超过7000元(2021年数据),25%左右的毕业生在长三角区域为主的双一流高校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

(3)学习该专业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

答:新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及二零三五远景规划纲要》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生物产业与健康、医药、食品、环境等息息相关,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在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的重大影响和创新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生物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发展阶段。尤其在长三角区域,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今后十年经济增长热点。苏州更是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致力于打造一个万亿规模的支柱产业。据苏州市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的调研数据,未来三年仅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需求约25000-30000人。应届毕业生和具备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有经验的中高端人才争夺激烈。与竞争激烈的信息产业不同,该专业人才从事的行业具有高度的成长性,职业发展空间随着经验的增长和技术的积累迅速拓展,属于“越老越值钱”的行业。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的爆发期,从事这一行业将获得与产业共同快速发展的人生机遇。

(4)为什么选择常熟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

答:常熟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地处苏州地区,生物产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量大,学校和企业合作紧密,建立了全国首创、江苏省首个校企共建的医药生物技术重点产业学院,有大量优质、产业前沿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能够在产业领头羊企业学习到世界先进的产业前沿知识和技能,并能优先获得企业免试用期工作机会,能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专业建有丰富多彩的专业社团,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兴趣进入专业社团与指导教师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课外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专业提供有效手段支持学生进一步深造,专业的平均研究生升学率达25%。

 

2、生物制药

对接苏州生物医药“1号”产业的国家战略性新工科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定位培养卓越的生物制药行业一线技术及管理工程师。面向苏州和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生物制药行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多肽蛋白等生物新药发现、临床前评价、质量控制、大分子制剂、生产工艺开发、中试生产与规模化量产及EHS/ICH/GMP/NMPA/FDA/EMA政策法规等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岗位实操技能及新兴产业技术,能够在生物制药类企业解决工艺与品控、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复杂工程问题,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家国情怀、爱岗敬业、全球视野、跨学科合作能力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免疫与抗体工程、发酵工程原理、化工原理、生物分离工程、药剂学、药理毒理学、生物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药物化学与分子设计、生物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大分子制备与分离创新实践、生物制药创新训练项目、工程伦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生物医药EHS管理实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生物新药创制领域从事安全性与药效学评价、质量标准制定、生物制剂开发、新药临床监察等工作;在生产现场能承担GMP工程设计、中试放大、工艺改进与验证、质控与质保、运行维护等工作;在流通领域承担产品技术支持、学术推广、新产品运营等工作。入选医药生物技术学院培养项目的毕业生薪酬高出普通毕业生约32.5%;本专业3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中国药科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

 

3、食品质量与安全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培养目标: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创新与团队精神、国际视野,能够在食品研发、生产、流通等领域从事质量控制、品质保证、技术开发、风险管理等方面工作,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品质评价等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毒理学、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与安全学、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现代仪器分析及实验、食品理化检验及实验、食品感官评价及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实验、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食品、保健品、药物或日化等相关领域或行业(海关、商检、技术监督部门、疾控中心、第三方检测、企业生产质量控制部门)从事食品产品研发、分析检测、卫生管理、安全监管、品质控制、质量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选择进入高校进一步读研深造,近三年本专业近30%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4、食品科学与工程

中国工程院孙宝国院士认为:食品产业是民生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中国食品产业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最多的科学技术人员、最多的食品专业、最强的食品学科、最多的在校大学生,中国的食品产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中国的传统食品加工制作方式正在从家庭厨房制作为主向社会专业制作转变、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手艺型向工艺型转变、从工具型向装备型转变、从脑力劳动向人工智能转变、从源于自然向巧夺天工转变。孙院士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实现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生产,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中国美食,让地方特色食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中国食品界的历史使命。

如果你喜爱品尝美食,喜爱钻研食物的营养与功效;愿意尝试用科学手段与技术探究食物中的功能因子,愿意用实验技术与实验数据证实功能因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愿意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捍卫“舌尖上的安全”,愿意用现代化技术开发未来食品。常熟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与你共同多维度探究食物的更多可能!也许,学成归来的你,就是肩负中国食品界使命的新一代“食品工程师”。

培养目标:以“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理论,具有食品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监控等能力的现场工程师。毕业生能够在食品加工、食品工程设计、食品贸易与流通等领域从事产品生产研发、品质控制、管理与销售等工作。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营养与安全学、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含机械基础)、食品工厂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快速消费品、食品、药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研发、生产、检测、销售等工作;并可报考科研院所、大型国企以及国家公共卫生、技术监管、商品检验等部门的事业编制岗位和公务员岗位。此外,近三年本专业3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5、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创新与团队精神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在食品研发、生产、流通等领域从事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技术开发、风险管理等方面工作,解决食品安全、营养与感官等品质控制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化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现代仪器分析及实验,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Food Chemistry(食品化学),General Microbiology(普通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食品微生物学),Nutrition(营养学),Food Science(食品科学),Food Quality(食品品质学),Basic Sensory Analysis(感官分析基础),Food Engineering(食品工程),Unit Operations inFood Processing(食品加工单元操作), Food & Nutrition PolicyRegulation & Law(食品营养政策法规),Food Product Development(食品产品开发),Statistical Methods(统计学)等。

就业方向:学生修满相应学分后,可同时获得我校与美方高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tout,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斯托特分校)双方的学士学位证书,毕业后主要在食品、保健品、药物或日化等相关领域或行业(海关、商检、技术监督部门、疾控中心、第三方检测、企业生产质量控制部门)从事食品产品研发、分析检测、卫生管理、安全监管、品质控制、质量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也可选择留美继续学习深造或者就业。该项目学生必须有两年时间在美国学习,费用相对较高,但学生未来发展空间大、前途好。在美期间两年总费用(含签证申请费、项目管理费、出国保证金、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医疗保险费)约计人民币44万(其中保证金5万元在学生回国后退还)。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有近三十年办学历史, 是学校最早设立的工科本科专业之一, 2007 年学士学位授权评估考核优秀,2012 年获批加入“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 业类”建设项目,2021 年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并以优异成绩通过省本科专 业综合评估。本专业面向全国多个省份每年招生约 80 人, 毕业生深造(读研、留学) 平均比例约 25%,连续多年就业率近 100%,其中 70% 以上学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 津冀等发达地区就业。

目前本专业专职教师总数32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16 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6 人,硕士学位 12 人。有江苏省青蓝人才培养对象 5 人,江苏 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3 人,具有六个月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者 23 人。教师整 体数量充裕,职称、年龄与学历结构科学合理。

本专业建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省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验室 3500 平方米,仪器设备1635 台(套) ,资产总值为 2500 万元。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 3 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 地 20 个。2013 年开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标准开展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以嵌入式系统、电子装备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 技术支持、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能跟踪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可以在现代电子信息各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嵌入式 C 语言、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子线路、微控制器基础与应用、微电子器件与技术 基础、微波技术与天线、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射频与微波通信电路、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电磁兼容于电磁干扰、嵌入式系统与应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电路分析、音频信号处理与分析等。

就业方向:在嵌入式系统、电子装备、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2、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常熟理工学院与英国Liverpool John Moores( 利物浦约翰摩尔 ) 大学(2023 年 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与北京邮电大学位次相当,英国卫报大学排行榜名列 49 位,其电子与电气专业全英国排名 31 位)合作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经教育部批准的、公办性质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本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即:按国家统一的本科招生计划招收学生,学生首先在常熟理工学院学习三年,通过英方相关语言和专业课程考核后,到英国Liverpool John Moores 大学,进行最后一年的学习,完成所有学分,最终获得常熟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英国 Liverpool John Moores 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其前三年的国内学习可以充分受到良好的通识和专业基础教育,而第四年的英国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更能够实地深入了解欧洲高等学府的培养模 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同时,学生毕业前可申请国外高校的硕士,实现国 外本硕学位的无缝对接。如果未能赴英国学习或者在英国未能完成学业,只要完成我校 4 年的所有课程,考核合格可以获得我校的毕业证书和我校学士学位证书。2022年首届中英班出国学生中,80%以上的学生就读于QS排名世界前200的名校硕士。

本专业引进了英国Liverpool John Moores 大学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Engineering 专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入了英方的师资、课程、教材等优 质教育资源。在前三年学习中,专业设置了雅思基础、雅思强化,中英双方共同执教专业课程,用于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双语交际能力,有利于后续国外的硕士学位进修或提高国内硕士考试的通过率。中英双方共同监督和管理教学质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信息录入双方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在常熟理工学院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标准(24200元/年)收取学费,在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按国际学生标准收取学费(约 1.61万英镑 / 年)。

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 机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 英语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在电子信息产业与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国际技术合作、质量监督、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算法与编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基础、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应用仪器技术、数字嵌入式系统、信号处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子系统集成、企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胜任电子和信息类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岗位,能够从事智能设备、电力电子系统、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推广工作,从事电子信息生产与应用领域中的国际技术合作、质量监督,或者从事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3、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宽口径专业。其相关应用领域包括嵌入式设备、传感器及网络、智能家居及通信领域等。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 (5G)、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预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将有更加美好的就业前景。

本专业拥有以 6 名教授为引领、40名专职教师 为主体、工程经验丰富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专业现 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2 个,江苏省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 1 个,专业实验室 15 个,面积约 5378m2, 有各类实验设备 4992 余台套。建成校企联合共建的 实验室 8 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33 个。

近年来,本专业取得了一系列专业建设成果, 已建成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此外,专业于2018 年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并于2020 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专业应用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 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相关领域从事嵌入式系统、智能设备、信息处理与传输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技术支持、质量监督、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程序设计基础(C 语言)、 嵌入式系统、数字图像与计算机视觉、通信电子线路、虚拟仪器、微控制器原理与应 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工程制图、MATLAB 仿真与实践、电子线路 CAD、软件技术基 础、EDA 技术与应用、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等。

就业方向:从事智能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系统集成和维护等工作。从事电子信息生产与应用领域中电子设备的质量监督、运行维护工作。从事电子信息类高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在各类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自2008年成立以来,本专业深入贯穿和落实学校确立的“注重通识、融入业界”办学定位,立足苏南,面向长三角新兴光子信息产业发展,聚焦培养能够在激光技术与应用、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光通信与检测系统相关的光电子信息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专职教师总数2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博士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杨希峰老师获评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王书昶老师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李中国老师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郭文华、王书昶、李方强、况亚伟4名教师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21个,主要包括工程光学实验室,光电检测技术实验室,先进激光技术实验室,LED照明技术实验室,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光电创新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等,总使用面积为4958m2,仪器设备总计5192件,总值2259.4万元,于2020年获批“苏州市先进照明与显示”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近3年毕业生主要在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地就业,累计考取东南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65名。2022年6月,在由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 Net)独家发布的中国各专业类一流专业排名中,本专业位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全国排名第3位,江苏省排名第1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激光技术与应用、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光通信与检测系统相关的光电子信息领域进行软硬件分析与设计,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同时具有工程职业道德、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师。学生要学习光电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技术基础、 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突出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基本载体的信息特征,体现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学科交叉的趋势。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C语言、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工程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学、LED器件与技术、微控制器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光电检测技术、半导体微加工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在工农业生产、信息能源、生物医疗、环境监测、新材料及工艺、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相关行业与部门从事光电信息技术与系统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应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攻读光学工程或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

 

5、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常熟理工学院于2009年6月率先建立苏州市首家光伏科技学院,并于2012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2015年获得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A类)资助,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得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资助及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2021年获批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立了基于“产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成果导向(OBE)理念,构建模块化、层次化课程新体系;通过外引内培、校企融合互补,建立了工程教师团队的转型机制,打造了省级新能源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获得了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荣誉,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了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本江苏省重点教材、出版13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承担1项国家级和5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共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苏州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本专业面向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发电、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关键技术,致力于培养太阳能(光伏、光热)、储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方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区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政校企行协同育人,引入企业优势资源,建设“五合一”基地。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产教融合,培养符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在材料、器件及系统方向具备扎实应用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引领国内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专业应用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具备从事新能源及相关领域的材料、器件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课程、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微控制器系统、热工学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硅材料电池原理及制备、储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应用与安全防护技术、光伏电池组件的设计与制造、锂电池原理与制造、太阳能电池测试及标准、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电子及控制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

就业方向:新能源及相关领域的材料、器件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师。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简况:本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扎实的数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思维和工程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在软件和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及其他行业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技术研究、系统开发、工程应用和项目管理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汇编语言与微处理器、软件工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软件和信息技术、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企业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服务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

 

2、数字媒体技术

专业简况:本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核心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网络和移动的数字媒体与工程领域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品格健全,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能够为地方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提供相应服务。毕业生具有数字媒体和计算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数字媒体理论知识及艺术基础,能够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从事互动媒体开发、影视动画创作及计算机游戏设计工作。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字摄影与摄像、数据结构与算法、平面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人机交互技术、UI创新设计、计算机图形学、Web前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从事移动互联研发、数字娱乐媒体设计、数字游戏设计与开发等工作;同时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软件技术开发、产品原型设计、智能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交互式媒体技术开发及多媒体信息管理维护等工作。

 

3、物联网工程

专业简况:本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地方性、应用性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工程应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从事相关行业物联网软硬件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集成、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电路与电子学、传感技术及网络、RFID原理与技术、物联网技术基础。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物联网工程领域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及信息安全防范等相关工作。

 

4、软件工程

专业简况:本专业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核心专业。

培养目标:以地方性、应用性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基本理论、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备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软件项目管理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行业胜任软件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集成、测试、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UML)、操作系统、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及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5、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品格健全,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能够为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做出相应的服务。毕业生具有数据科学和计算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能从事数据分析决策、大数据应用系统开发、数据可视化处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概率论、统计学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Python与数据分析、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分布并行处理、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金融机构、电子商务、教育领域、科技领域、企事业单位、服务行业从事与大数据相关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大数据系统开发等相关工作。

 

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

1、纺织工程

专业简介:纺织工程专业设有功能纺织材料、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测与管理和纺织品设计4个专业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17人,学生145人(国内班),国际学生15人(国际班/双语教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纺织产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人文艺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现代纺织专业技术,在纺织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经营与贸易等工作,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纺织化学、纺织材料学、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组织学、针织学、非织造学、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工程项目管理、纺织品国际贸易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熟服装城、世界500强企业联合打造“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行业学院”,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现代纺织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本专业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小班化教学,将联合知名企业高管、高工协同教学,传授企业实践、管理经验,开拓学生国内外视野。

硬件设施与平台:学校建有江苏省新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本专业拥有数字化纺织服装检测中心、国家中小型企业服务平台、纺织服装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基地等平台。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中心包括化纤纺丝实验室、纺织材料检测实验室、纺织功能材料实验室、纺纱实验室、机织实验室、针织实验室、非织造实验室和染整实验室,拥有化纤纺丝设备、纺织品检测设备、全流程纺纱设备、成套机织设备、针织设备及纺织功能材料制备与检测设备等。另外,本专业建有一大批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盛虹集团、恒力集团、阳光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就业方向:四年后,你可以在世界500强企业、国际国内知名上市公司,从事纺织产品的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经营与贸易等工作;可以就业于各级政府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质量监督、纤维检验所、知识产权等事业单位或知名检测企业;可以进入国内知名大学,如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也可以走出国门,到国际一流大学读研、读博。

 

2、服装设计与工程

培养目标: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苏南区域服装产业,秉承“错位发展、融入业界、全程嵌入行业标准与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理念,以纺织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理论为基础,以服装产品生产技术为重点培养方向,培养适应现代服装产业技术和生产管理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流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原理、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立体裁剪、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企划与市场营销等。

专业特色:江苏省本科一流专业,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常熟理工学院特色专业。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权“行业学院”。坚持“面向未来、能力本位、行业主导、联合培养”的建设思路,通过与中纺联检测集团、波司登集团、海澜集团、国泰集团、苏美达集团、安正时尚集团、阳光集团等多家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深度的人才联合培养,建成产教融合共同体。

本专业坐落在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万余家企业形成了化纤、纺织、针织、印染、家纺等完整的产业链,为本专业开展建设提供了独特的产业资源并打造了各大产学研合作平台。拥有中国针织行业优秀总工程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技术带头人、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制版师、省级教学名师、省十佳制版师、省十佳时装设计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等,师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多名毕业生考取海内外知名院校研究生,多名毕业生在知名央企、上市集团就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获得地方产业的好评。

硬件施设与平台:学院现有校内实验教学基地使用面积94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本专业建设有服装工程技术创新训练基地,配备有纺织材料实验室、纺织品检测中心、服装缝制工艺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服装制版与裁断实验室、服装IE工程技术中心、服装创意设计实训中心、服装CAD实验室、针织设计与工艺实验室、感性工学实验室、三维人体数据采集实验室、数码图形图像实验室等,保障专业学习的高质量开展。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权威机构及大型集团公司,共建了多个产学研用平台,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行业学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智能制板科研基地、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产学研创新研发基地、纺织工业(常熟)检测中心、苏州市科技局服装IE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纺织服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常熟纺织服装行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服装造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与产学研用平台,面向师生全天开放,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获奖: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各项大学生学科竞赛,有机会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及企业实战项目,并产出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学科竞赛获奖、专利、论文等多项成果。

就业前景:能够到海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能够在纺织服装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域,从事成衣款式与版型设计、服装品牌与商品企划、服装营销管理与国际贸易、服装生产线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成品检验等工作。

 

3、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专业应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基于行业学院教学模式,强化学生适应实岗能力,拓展就业领域,使学生能在服装与服饰产业相关领域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品牌企划、陈列设计、时尚买手、潮流信息分析、时尚编辑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专业特色:专业以艺术学为支撑,艺术设计与服装技术相互渗透,服装学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具备充足的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的实验室和设备,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课、校企合作模块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组成,教学系统比较完善,并且充分体现出艺工结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优势与特点。

同样隶属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授权“行业学院”。坚持“面向未来、能力本位、行业主导、联合培养”的建设思路,通过与海澜集团、晨风集团等多家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深度的人才联合培养,建成产教融合共同体。

本专业毗邻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万余家企业形成了化纤、纺织、针织、印染、家纺等完整的产业链,我们专业处于产业链服装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地缘优势与丰富的产业资源促成各大产学研合作平台。拥有多位省十佳时装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等,师资设计实践能力突出。多名毕业生考取海内外知名院校研究生,多名毕业生在知名央企、上市集团就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获得地方产业的好评。

硬件施设:校内与服装设计与工程共享服装实验中心,有各种先进的专业设备,可以满足学生实践课程的设备需求。校外有中国国际服装城和校企行业三方合作的服装创新设计等平台,还与海澜集团、波司登、国泰集团、晨风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学生获奖:历届学生均参与国内外各种学科竞赛,在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和比赛,新人奖,紫金奖,国青杯等比赛均获得大量奖项,通过参与各类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就业前景:能够到海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能够在服装与服饰产业、行业领域从事服装品牌与商品企划、服装设计、服饰品设计、品牌设计研发、设计师品牌经理人、服装营销管理与国际贸易、店铺陈列师以及流行资讯分析、时尚期刊编辑等工作。

 

4、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无处不在,小到一个拉链,大到汽车、飞机,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大量虚拟数字化产品,以及系统服务、管理都需要产品设计。

专业简介:本专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博士6人。在校学生240人。本专业教师近几年来获得主要教学科研成果获奖3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9篇,承担省部级课题6项,师生专利70多项,科研到账经费300余万元,有代表性的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项,团队签约的平台建设项目3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产品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强烈责任意识、良好艺术修养、科学理性精神;能在文化时尚、工业产品等相关设计领域从事产品服务的创意设计研究、策划、开发和改良、创新、管理等工作,能够解决复杂产品及服务设计问题,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产品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产品设计表现(手绘) 3D打印技术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  品牌策划与设计  产品系统设计等。

专业特色:小班化项目制教学,配备专任导师辅导,对学生的学业、职业与个人发展全程跟踪及个性化管理;核心课程采用双师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硬件设施:产品设计专业目前拥有3D快速成型、木作工艺、综合材料、金工首饰、协同创新、摄影工作室、机房、天光画工作室,仪器设备总值近28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5台套。与中日工业设计协会、苏州天至尊、东方红木、金蝙蝠工艺家具有限公司等13家校外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学生获奖:近几年,产品设计系学生在国际A’Design、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江苏省“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虞山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各类专业赛事上获奖共计506项,专利共计51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就业率在98%以上,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江、浙、沪就业;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考研。

 

5、视觉传达设计

专业简介:视觉传达设计(VisualCommunication Design)是以研究视觉领域内各类图像信息的沟通与传达为专业方向,通过对视觉语言的核心——图形、文字、影像、信息、材料的研究,探讨视觉设计与生活、文化的关系,关注视觉设计中的人文性、艺术性特点,坚持有创造性地拓展视觉设计的应用领域,体现和提升视觉设计的新价值、新维度、新方法。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具有良好视觉审美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师。培养掌握视觉传统平面图文及现代媒体传播基础知识,有扎实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能力;能解决广告、包装、书籍、出版、印刷、品牌、界面、媒体等视觉设计领域复杂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史论、图形创意、字体与版面设计、图案设计、标识与导示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非遗传承设计、数字媒体编辑、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等。

专业特色: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文科建设驱动,结合学校“应用型品牌大学”发展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立足新时代,依托长三角地域优势和纺织服装产业学院特点,拟形成“学科交叉、艺纺融通,非遗传承、科技引领,产教融合、错位发展”的专业特色,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硬件设施与平台:本专业现有丝网印刷、数字媒体、摄影摄像、非遗创意设计等实验室,采用全天开放的使用模式,由实验中心和本专业指定教师直接管理和指导使用,能够满足学生课内集中学习和课外自主学习需要。

学生获奖:本专业学生历年在国家级、省部级比赛中获奖,近5年累计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挑战杯创业创新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江苏省“紫金奖”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奖项500余项,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就业前景:视觉专业就业渠道多元化,毕业生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法人团体的宣传部门、营销策划设计部门承担宣传、策划、设计工作,在品牌设计与服务公司、传媒公司、广告公司、专业设计公司承担策划、设计工作;在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杂志社、大型网站等媒体与出版单位承担策划、设计及美术编辑工作;或可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6、环境设计

专业简介:环境设计专业始建于1990年,2021年获评为江苏省一流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4人。环境设计专业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优势,以“对接产业、服务地方,文理结合、艺工融合,学科交叉、分类培养”为特色。具体开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和时尚展陈设计3个专业方向,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突出特色、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

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艺术素养和工程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具有较宽厚的环境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系统的环境设计创作理论、方法和现代设计思维能力及项目实施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环境设计实际问题,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景观、室内及展示等领域从事设计、工程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制图基础、快速表现技法、建筑环境初步、设计方法、建筑构造与材料、景观设计专题、室内设计专题、展示设计专题、设计工程及管理等课程。

专业特色:本专业聚焦区域经济与文化优势,着眼于江南文化品牌发展,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国策众合(北京)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苏州大墅尚品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格德装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打造“五合一”校企合作基地,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人才。

专业与企业共同推行“工作室制”。拓展教学时间及内容,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联合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工作室。现建有以江南文化为特色的景观空间设计工作室、以服装展示空间设计为特色的时尚展示设计工作室、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特色的千村美居乡村环境设计工作坊,以非遗传承与创新为特色的石栽盆景创意工作坊等工作室。

学生获奖:采用校企双向导师、师生结合,在学科竞赛、设计实践工程项目、企业合作等方面成绩颇丰。2022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多项学科竞赛,获专业类国家甲级竞赛奖项8项,省级奖项51项,市厅级奖项98项;参加实践工程项目3项,进入企业学习186人;学生承担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1项,校级3项,院级3项。

 

数学与统计学院

1、经济统计学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在创办于2001年的统计实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6年开始本科招生,2012年作为辅助专业被列为江苏省高校本科重点专业类开展建设。2021年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统计类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和长三角经济圈,以经济统计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统计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终身学习、实践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析统计数据解决经济实务问题,适合在政府统计部门、金融、会计等经济行业从事市场调查、数据分析、量化管理和决策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统计建模、R语言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等。

就业方向:面向经济、金融、统计、会计等领域,在政府统计部门、银行和证券等金融机构、统计调查公司、统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据分析、市场调查、量化管理和决策等工作。

教科研成果:成功申报省级一流专业;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4项;省级重点教材建设2项;省级一流课程3门;出版专著与教材3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11项;横向项目18项;SCI检索论文23篇,EI检索1篇。

2、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专业简介: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源于1958年苏州师专数理科,1995-2004年挂靠苏州大学招收数学教育本科生,为我校首个开始本科生培养的专业,2004年以我校名义招生,2006年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作为核心专业与统计学专业一同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数学类,2015年被列入江苏省中学卓越教师计划项目,2019年首批通过教育部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1年被教育部公布为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紧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立足苏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培养师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数学学科与数学教育知识,具有良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融合设计数学教学的能力,培养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审美和数学美育的能力、吃苦耐劳、工作作风踏实的优良品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中学及其他教育机构等单位从事数学教学和相关教育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民教师。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1)、数学分析(2)、数学分析(3)、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1)、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2)、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学教学论等。

特色优势:专业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建设理念,融入苏南地区基础教育元素,实施能力本位、实践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师德为先,基础扎实,双能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专业重视师德养成教育;突出数学基础与教学基本功训练;强调通识能力与教师专业能力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专业形成了一支有师德情怀、教科研水平高、实践指导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培养的学生爱岗敬业、勤奋踏实、任劳任怨,具有发展潜能,综合竞争力强,毕业生从教比例高,特级和高级教师多,社会声誉好,在国内形成了辐射和影响力。

就业方向: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数学研究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3、信息与计算科学(嵌入式培养)

专业简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自2012年始设置,到目前共招收526名学生。该专业由原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设计)方向改建而来,以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求为导向,面向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以校企合作(主要与昆山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安艾艾迪服务外包培训学校等软件服务外包培训企业)项目培训的方式培养信息IT产业人才。

培养目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业界需求为导向,面向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以校企合作项目培训的方式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信息IT产业从事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1),数学分析(1),离散数学,数学分析(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创新设计等。

就业方向:能够胜任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电子技术、通信、电信、网络设备等行业和产业方面的工作。

 

材料工程学院

1、应用化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江苏及长三角经济圈,依托区域化学化工产业,面向化学化工、工业分析和环保安全行业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具有扎实的应用化学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安全环保意识,能在区域化学化工、制药、工业分析和环保安全等相关产业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生产现场技术支持、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及实验、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工工艺学及实验,工业分析技术,化工安全技术,水污染处理技术等。

师资力量:本专业教师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及顶级学府,包括美国常青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师资力量强,结构合理,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2人,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精细化工、安全工程、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就业方向:能在化学化工、制药、工业分析、安全、环保、能源、材料、食品、电子、商检等行业部门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生产现场技术支持、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科研成果: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6项、市厅级项目8项、横向项目20余项。近三年,应用化学专业发表科技论文近50余篇,学生发表约占80%,其中不乏一些国际顶级期刊。2019年11月9日,应用化学专业顾小庆、许多、郝新宇等学生在李巧云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挑战杯国赛,斩落全国二等奖,创造了我校该项赛事历史最好成绩。除此之外,应化专业的学生也活跃在各类竞赛的赛场上,在省级、市级、校级竞赛中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2021年5月14日,应用化学专业张奥林、许宏亮、谭力滔等学生在杨捷、沈磊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挑战杯江苏省决赛,斩落全省一等奖。

2、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江苏及长三角经济圈,依托区域高新材料产业,面向高分子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专业领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技能、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在区域高新材料产业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品质管控、生产现场技术支持与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制备技术,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有15人,涵盖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建设专业,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所依托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就业方向:新材料产业、电子功能材料产业及相关领域,特别是涉及到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产业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品质管控、生产现场技术支持与生产管理等工作。

科研成果: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项、市厅级项目8项、企业委托项目31项。近三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50余项,本科生参与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

3、功能材料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长三角地区的行业需求为导向,立足储能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无机半导体、新型催化材料及相近专业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功能材料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能胜任新能源汽车、电子通讯、智能制造、环境保护、化工医药等领域的材料研发、产品制造、品质监控和生产管理工作,能参与项目决策,成为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测试、功能材料制备工艺、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新能源材料及测试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发光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固体物理

师资力量:22位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毕业于国内外名校,半数教师有海外求学经历。

就业方向:能在新能源汽车、电子通讯、智能制造、环境保护、化工医药等领域从事材料研发、产品制造、品质监控和生产管理工作,能参与项目决策,并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科研成果: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5项、市厅级项目8项、企业委托项目21项。近三年,功能材料专业的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本科生参与发表科技论文1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

4、安全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及长三角经济圈,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新工科”建设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工程素养,对工业生产领域的复杂工程安全问题有较好的识别和解决能力,能够胜任安全技术开发与研究、风险分析与评价、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咨询与培训、企业安全管理和政府安全生产监督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安全管理学、系统安全与风险评估、安全人机工程、燃烧与爆炸理论、过程工程原理、环境卫生与职业安全、设备与机械安全、建筑消防技术、安全监测技术等。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6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1人、博士学位29人,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8人、《安全评价师》证书2人。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苏州应急管理技术学院构建了政校行企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共同体,专业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多层次、多元化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就业方向:能够胜任工业生产领域如化工、机电、冶金、纺织等行业的安全技术开发与研究、风险分析与评价、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咨询与培训、企业安全管理等工作及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应急管理工作。

5、应急技术与管理

开设背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需要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到应急处置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提升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目标:应急技术与管理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与分析、风险研判、应急决策与处置能力,能够在城市公共安全、工业生产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从事应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分析设计、风险评价、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应急决策与处置、教育培训工作,并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的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

主要课程:应急管理学、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灾害风险评估、应急信息技术、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应急救援与处置等。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1人;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有16人。所有教师均有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其中包含为政府、企业提供与安全相关的技术服务。

就业方向:政府及相关事业单位、企业应急管理决策与应急指挥部门、应急产业与应急教育培训、应急相关科研院所等。

6、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美合作办学)

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专业明确工程教育和新工科建设理念,采用国际化办学模式,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开展1.5年+2年(美国)+0.5年强强联合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认可的材料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4年的学习,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学校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软材料、材料宏观制造、材料表征、微电子材料加工、材料计算科学等。

就业方向: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品质管理、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合作学校简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简称UWEC),始建于1916年,有近百年的建校史。该校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欧克莱尔市,被誉为美国威斯康星州最美丽的校园。学校拥有在校学生10,500名,在文理、商学、教育与人文科学和护理与健康科学方面设有80多个本科生专业和14个硕士专业。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最大的特色是重视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教授经常与学生一起开展研究工作,使得本科学生可以得到只有在较大的学校中研究生才能得到的宝贵经验。经常有学生在美国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少学生本科期间就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作品,有些甚至发表在著名的期刊上。由于在教学方面享有盛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中西部的高质量学生。

 

机械工程学院

1、机械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及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控制技术。

就业方向:机械工程领域内的产品(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产品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

2、机械电子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机械电子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机械电子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电子产品的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应用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学、C 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控制技术。

就业方向:机械电子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集成与调试、应用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

3、智能制造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从事智能装备及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智能装备的运用和维护、智能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C 语言程序设计、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人工智能及其数学基础、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智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机器视觉及其应用技术。

就业方向: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从事智能装备及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智能装备的运用和维护、智能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

4、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美合作办学)

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专业明确工程教育和新工科建设理念,采用国际化办学模式,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开展1.5年+2年(美国)+0.5年强强联合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认可的材料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4年的学习,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学校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软材料、材料宏观制造、材料表征、微电子材料加工、材料计算科学等。

就业方向: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品质管理、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合作学校简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简称UWEC),始建于1916年,有近百年的建校史。该校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欧克莱尔市,被誉为美国威斯康星州最美丽的校园。学校拥有在校学生10,500名,在文理、商学、教育与人文科学和护理与健康科学方面设有80多个本科生专业和14个硕士专业。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最大的特色是重视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教授经常与学生一起开展研究工作,使得本科学生可以得到只有在较大的学校中研究生才能得到的宝贵经验。经常有学生在美国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少学生本科期间就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作品,有些甚至发表在著名的期刊上。由于在教学方面享有盛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中西部的高质量学生。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1、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可不像你想的那样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它是自动控制、电子、测试、光学、机械、信号处理、计算机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它的专业面广,小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大到火箭卫星的发射及监控。本专业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同时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开发、制造和应用等工作,工作适应面很广。

专业优势

本专业为江苏省自动化类重点建设专业、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结合地方产业特色,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学科创新竞赛、科研训练和企业工程实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基础扎实,勤奋踏实,善于思考、后劲充沛”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与社会各界的好评。

本专业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成长,广泛开展的学生科技活动成为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校、省、国家各级别的学科竞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虚拟仪器大赛等竞赛中共获得200余项奖励;开放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的新动力;与周边众多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教育项目,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本专业积极推进职业技能证书鉴定考核工作,确保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考试可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PLC编程与应用技术初级”人才评价证书,西门子公司的PLC应用技能认证和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NI公司)的LabVIEW助理开发工程师证书(CLAD)。近三年来,本专业的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为100%。

培养特点

本专业重视光机电基础,打好专业基础,通过“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应用”的主线贯穿,保障知识连贯性,面向现代智能装备制造中的自动化测试、控制工程等实际应用需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专业资源

本专业建有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电气工程实训中心”和“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基地”。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近50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本专业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先后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苏州凌创电子系统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建设了“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先进测控技术联合实训中心”、“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等10多个实验室。现有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包括苏州凌创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儒拉玛特自动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江苏特创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本专业现拥有苏州凌创电子系统有限公司、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特创科技有限公司、儒拉玛特自动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优质稳定的就业基地。

由于学生在自动化测试系统开发集成等领域的扎实专业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强等良好的素质,以及踏实肯干的精神,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强,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后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就业前景

本专业是以光、机、电、计算机等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学生在自动控制、测试、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方向均有一定的掌握,通过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开发、制造和应用等工作,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近三年,本专业15%左右的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核心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FPGA设计、信号分析与处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虚拟仪器技术、PLC控制技术。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是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电工装备制造等学科或工程领域的统称,只要涉及电能的转换和利用,都可以纳入这一专业范畴,无论是发电机、变压器,还是电扇、电视,或者各种自动化设备,都与电气相关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指的是电气与自动化专业的结合,或者自动化相关技术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本专业要掌握电气专门课程以及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等,因此,电气的学生往往是多面手,具有多个专业的能力,极具灵活性。

专业优势

电气工程专业是工科中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在我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融合了信息技术、新能源发电、智能配电网技术、现代供配电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使得电气工程专业具有强电与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特色。常熟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是我校的热门专业,近几年是学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也是学生竞相首选的工科专业。

培养特点

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参加校、省、国家各级别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目前该专业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约200余项奖励,已形成 “创新实践平台+教师创新团队+学生创新小组”三位一体的第二课堂培养机制。鼓励大学生进驻创新开放平台、校企共建实验平台,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进行自我管理,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

专业资源

常熟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专业有较强的实践条件。现有实验室面积近5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2000多万元。现有专业实验室、实训室20多个,此外还校企合作建成常熟理工学院---德国西门子公司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常熟理工学院---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工厂供电实训室、常熟理工学院---河南许继集团供配电技术实验室,昆山巨林---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室,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了包括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常熟供电设计公司、苏州未来电器有限公司、昆山华升电路板有限公司、大盛微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2个相对稳定专业实习基地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学生在其中受益率达到100%。

就业前景

江苏省已成为装备制造产业大省,电气工程专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对电气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良好。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发电公司、电网公司、供电公司、电力工程公司、电气装备公司、自动化设备公司、现代制造业企业等单位从事电气设计、工程安装、技术应用、系统运行、试验分析、工程管理等工作。此外,电气专业的毕业生是多面手,如果打算跨专业就业,凭借学过的相关课程,也有很大把握争取到一个好工作。总之,电气专业的学生找工作就业面广,行业发展背景良好,容易找到好工作。

如果学生想继续深造,也是有很多机会的。学校的学习氛围好,学院每年有15%左右的学生读研,录取的院校包括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

核心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FPGA设计、现代电气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基础、现代电源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控制电机及应用、控制器编程基础、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设计及实践、电工电子实训、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训练、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

3、机器人工程

机器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伴随着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改革的新趋势,我国有望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在工业领域,机器人技术被广泛应用以实现工业自动化,如图所示,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需求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特批的少数几个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本专业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目标是培养能在装备制造领域从事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导的先进生产线系统的设计与集成、应用与维护、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师。

专业资源与优势

本专业设有多个机器人智能控制和机器人产线实验室,具备真实的机器人实操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教学环境。此外,设有多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与企业联合建设数十个实习基地,可作为机器人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提高学生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行业竞争力,为毕业生后续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汇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师资力量,与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本专业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知识,涉及到当今许多前沿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行业跨转灵活度高,可与其他行业机器人应用实现技术迁移,如图所示。

办学成果

本专业教师指导的大学生机器人实验室,2010年至今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分别取得了冠军十一项、亚军六项、季军六项,一等奖九项、二等奖十项和三等奖十三项的好成绩,2017年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选拔赛及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总决赛中共获得四项冠军,第七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二项冠军。2018年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上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五项,获得二等奖十项,三等奖四项。

就业前景

根据ABB、发那科、安川等机器人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苏锡常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达3000家以上,人才缺口超过20000人。苏南地区急需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化线维护、机器人系统集成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大量电气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对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专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包括:一是机器系统集成及制造厂商的研发技术支持、组装、销售等技术和营销人才,二是机器人应用企业的需求机器人调试维护,操作编程等综合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良好就业前景和众多发展机会,主要从事领域包括:机器人制造、机器人与自动化生产线相结合的工作站、工业自动化控制、运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智能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方面从事相关技术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控制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创新、组态、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核心课程

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先进生产线综合性工程实践、机器人技术创新与实践、机器人控制器设计与编程、机器视觉算法与应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设计与实践、RobotStudio建模与编程、ROS机器人程序设计、特种机器人、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

4、自动化

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十二五”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2016年在全国同类高校率先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的毕业证书是国际认可的。专业培养特色为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成效显著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专业资源与优势

目前建有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先进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苏州凌创电子系统有限公司、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自动化“卓越联盟”,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可以去实习,还可以获得资助做研究课题。与SIEMENS、NI等全球业界最有名的公司联合建设实训中心,把“PLC编程与自动化系统集成能力、单片机开发能力和测控技术应用能力”三项能力作为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能力。

就业前景

“自动化”前景好,现在无人驾驶、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很火,就是自动化这个“朝阳产业”所涉及的领域;自动化专业应用范围广,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控制挂上钩,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本专业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所学的东西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学习自动化是和智能化产业一起成长发展。

专业的学习氛围不错,每年有15%左右的同学考上研究生,其中也有不乏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

就业前景良好,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大多数同学大三暑假就被企业要走了,大四就可以拿实习工资养活自己。主要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事自动控制系统或测试系统设计、开发、集成、应用与维护。

核心课程

电路、数字电路与FPGA设计、模拟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网络与通信、控制电机与应用、PLC控制技术。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电气是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电工装备制造等学科或工程领域的统称,只要涉及电能的转换和利用,都可以纳入这一专业范畴,无论是发电机、变压器,还是电扇、电视,或者各种自动化设备,都能跟电气产生关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指的是电气与自动化专业的结合,或者自动化相关技术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本专业要掌握电气专门课程以及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等,因此,电气的学生往往是多面手,具有多个专业的能力,极具灵活性。

国际合作办学优势

本专业由我校与德国米特韦达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设,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工程专业先进教学经验,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与国际标准接轨。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将更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他们的能力将更容易获得国际承认。

合作办学采用国内、国外联合培养,符合条件的学生本科第四年在国外完成。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良好的个人经历,不仅能有机会在国外学习、提升专业能力,还能开拓视野、获得文化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对于大部分学生,一年多的国外学习生活能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经过中外双方联合培养的毕业生,无论在德国就业还是选择回国就业,都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本项目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在通过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程后,可以拿到中德两个国家认可的本科学位,可以直接在德国申请硕士研究生入学,无需像国内一样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考试。免考入学且德国的硕士是两年学制,如果学生顺利毕业的话,对比国内硕士学习阶段,选择国外读研是有时间优势的。成绩较好的同学,更是有机会进入慕尼黑工大、卡鲁理工学院、柏林工大等世界级名校。

本项目另外一个优势,在于课程设置经中德双方反复协商确定,受到德国高校广泛认可。国内院校(包括985、211高校)毕业的学生如申请德国读研,通常需要补修相应课程,而经本合作项目出国毕业的学生,因为本科课程设置合理,无需补修或仅需补修少量学分。同时,本科阶段就已经适应、掌握了在德国读书的节奏,比国内本科毕业后出国读研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加从容,相对也更加高效。本项目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深造平台,使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和个人能力的突破,成就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成长目标。

合作学校

米特韦达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教育部认可的德国公办高校,该校始建于1867年,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有6大院系,22个专业及13个职业培训专业,学校设有功能齐全的相关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目前在校生6000人左右。米特韦达应用技术大学的电气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在德国名列前茅,有硕士、博士授予权。与我校合作的专业属于电子信息工程系,有21名教授,20名科学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工程师。该系设有多个重要研究机构,向师生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研究重点包括机器人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中的耦合、无线高智能传感网络系统等。

学制

本专业采用3+1.5学制,在国内学习三年且通过语言测试(德语)的同学,即可赴德国完成剩余1.5年的培养,最终考核合格后获得我校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德方大学的学位证书。

如果学生选择不出国,在完成我校培养方案要求的所有课程之后,经考核合格可获得我校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本专业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实践课程,包括到工厂企业去集中实习,所以,经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懂理论,动手能力也很强。同时,国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获得进入例如西门子这样的世界一流公司实习的机会。

办学成果

本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截至2021年12月,共有243名学生赴德国学习。2013级到2016级出国学生总计毕业146人,其中108人读研,毕业生读研率高达74%。从研究生院校来看,进入德国TU9高校的有65人(德国9所工业高校联盟,包括慕尼黑工大、卡鲁理工学院、亚琛工大、柏林工大、斯图加特大学等世界名校在内)以及18人进入2021QS世界排名317位的纽伦堡大学。

经过本项目培养的学生,深造比例和研究生录取大学层次都非常高,学生无论从专业能力到求学精神等整体素质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就业前景

因为电气专业处处用得到,几乎所有的生产企业都会有电气相关岗位。此外,电厂、电网系统还有大量岗位是专门面向电气专业的。再者,本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方式,使得学生有留学经历,又能掌握一口流利的德语,具有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这些特质是许多跨国公司、中外合资公司青睐的。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就职外资、合资单位有很大优势。

核心课程

PLC控制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能源与自动化技术、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运动控制系统。

6、机器人工程(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随着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机器人替代人工”是未来工业制造领域十分重要和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具备相关技术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专业设置结合人才发展和技术前沿,致力于培养兼具强大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和远阔的国际视野的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融合中美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工程技术实践体系,打造华东乃至中国高校本科专业一流标杆品牌。

专业特色:

近年来机器人领域持续升温,涌现出了一大批机器人产品,像机器狗、无人机、无人车、各式各样的服务机器人、聊天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尽管存在功能差异和外形差异,但这些机器人的基础功能模块大同小异。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机器人智能集成控制技术,具备国际视野和良好英语沟通能力的国际型复合高端工科人才。专业上以机器人功能模块化设计为基础、以机器视觉为智能识别和检测技术,以ROS系统为思维框架和控制系统,实现以工业机器人的智能集成控制;国际沟通能力上,采用双语教学和中外联合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日常沟通和专业知识交流;国际视野上,通过赴美学习,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学习先进专业知识,而且通过了解中外文化,为学生未来职业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合作学校

美国南伊利诺伊州风景优美,爱德华兹维尔分校(SIUE)校园所在的圣路易斯是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SIUE大学是一所全美认可的大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易承付的高等教育,为他们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做好准备。SIUE开设了100多个本科和70个研究生学位项目。学校的学术项目已获至少35个机构完全认可,其中包括ABET对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认证,以及AACSB对于商业和会计专业的认证。

学制

国外学习方向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3个学期在国内学习,第二学段4个学期在国外学习,第三学段1个学期回国学习。

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道德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专业上,培养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技术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未来可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与改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融入美国文化,能够流利日常交流,去国外深造,掌握以英语为基础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机器人的设计研究单位、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集成应用公司,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与改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技术或重要管理岗位工作。

核心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PLC原理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计算机编程、机器人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工业机器人仿真技术、计算机视觉。

 

商学院

1、财务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基层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数据分析、审计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数据分析等经济管理工作。

2、市场营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商科专业基础素质,同时兼具较高数据思维和数据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新商科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熟悉当代市场营销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技能,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大数据解决实际营销管理和决策问题,学生在毕业后更加能适应全球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当代商业环境。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客户运营与管理、市场运营与管理、新媒体营销、业务拓展、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以及其他和市场营销有关的工作。

3、经济与金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掌握经济金融学和现代信息科技理论知识,熟悉金融实务操作,熟练掌握信息科技、数据科学、算法和智能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银行科技、智能投顾与程序化交易、保险科技、监管科技等领域需要的金融精英人才。

就业方向:在经济管理部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性金融科技企业,以及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工商企业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4、工程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与法律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建设工程总承包公司、工程施工单位、工程咨询中介机构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从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在政府建设管理机构、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造价中介咨询单位、设计院等部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

5、物流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基础,有物流相关业务组织与实施能力;掌握物流管理与规划等技能,培养面向各类物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流通型和生产型企业内物资流通管理岗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在各类物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流通型和生产型企业的物资流通管理岗位工作。

6、人力资源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较宽厚的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基础,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技能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在企事业单位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员工关系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等人力资源业务和管理工作。

 

汽车工程学院

1、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和汽车电子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车辆工程设计制造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在整车、零部件等生产或研发企业,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或系统开发的应用型人才。

基本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学、计算机应用、汽车工程、汽车试验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2.能力结构:经过本专业领域工程实践系统训练,掌握本专业的产品设计所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实验、测试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方向: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企业和科研单位从事汽车设计、制造、系统开发、试验、检测、管理等方面工作。

2、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技术和模具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材料成形加工及其控制工程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材料成形加工的生产第一线从事焊接、冲压、锻造、轧制等行业的应用开发、工艺制订、生产检验、设备设计、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基本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科技写作能力。较系统地掌握金属材料成型的基础理论及各类材料成型工艺的专业知识和有关设备设计的基本方法,接受材料性能及检测、工程计算和绘图、外文资料阅读与翻译、文献检索、语言文字表达等现代工程师技能的基本训练。

2.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具备从事各种材料成型的生产工艺研究、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使用和维修材料成形设备的基本能力。

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方向:材料成形加工领域内的加工工艺及设备设计、应用研究、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3、新能源汽车工程

新能源汽车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新能源汽车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汽车行业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匹配、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特别是车用氢燃料电池的设计与测试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建设特色:创新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建设氢燃料电池创新研究中心,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依据OBE理念,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优质学科、重点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为载体,打造新型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打造新能源汽车竞赛团队,锤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方向: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事汽车设计、制造、系统开发、试验、检测、管理等方面工作。

 


招生直通车
图片集锦
合作媒体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等教育网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在线新浪高考频道腾讯高考网搜狐高考频道人民网教育频道凤凰高考新华网教育频道江苏招生考试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招生考试网华禹教育网北青网教育e度教育网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