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推荐文章详情

2020年常熟理工学院专业推荐

编辑: 浏览:9992 发布:2020-07-27 10:21

学院简介▲

师范学院的前身是2008年6月学校新一轮系科重组时建立的人文学院。2019年12月,为顺应国家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将人文学院改名为“师范学院”,专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秉承常熟理工学院六十多年师范教育传统,创新教师教育特色。学院以培养具有“大和·大气·大爱”的师范气质、突出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未来卓越教师为目标,以“面向儿童、服务儿童、发展儿童”为宗旨,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特色鲜明和较高办学水平。

学院现设有中文系:包括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和秘书学专业,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音乐学系。现招生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秘书学、小学教育(师范)、学前教育(师范)、音乐学(师范)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1700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岗教师105人,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4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32人,硕士54人。另外还聘有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和课程特聘教师若干名。

学院师生积极服务社会,引领基础教育发展。学院下设八个研究或教育培训机构,分别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苏南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汉语国际教育考培中心、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学前教育研究中心。

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范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学院还在学道楼建有教师技能实训中心。有教师技能训练中心、文秘实训中心;在成道楼建有音乐实验中心,配备数码钢琴教室和电脑音乐制作室,音乐欣赏室、现代化演奏厅、舞蹈房、钢琴琴房、器乐琴房、音像资料室等教学器材及设备,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持续提高,“五项核心技能训练”、“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文化创意能力培养”、“文化社团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学前教育(师范)为学校品牌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为省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音乐学为学校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梯队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苏南吴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团队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面向二十一世纪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初中语数外“双能融合”卓越教师培养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教师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来,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研究》、《中国音乐》、《舞蹈》等国家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3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奖数十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科科研能力、服务地方和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在苏南文学与语言和文化研究方面,在应用型高校研究,教育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在吴地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方面已经成为本地区的中心和智库。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成果斐然。学院注重开展校校、校企、校地、校政的合作教育,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国际化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考编率和高质量就业率不断上升,毕业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较高,在校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近五年来,学生在江苏省师范生技能比赛中荣获省级比赛奖项近30项,专业学会级比赛奖项百余项,其中2019年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参加首届“长三角师范生技能比赛”以第一名荣获一等奖1项。师范生考编率达到99.8%以上,求学深造的同学15%以上被“双一流”高校及海外名校录取。许多毕业生成为政界精英、学界名流和业界骨干。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樊金龙,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毓林,江南大学教授、蜚声“百家讲坛”的姚淦铭,著名作家、诗人荆歌,35岁当上教授的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青年语言学家郑伟,中学特级教师汪兆龙、彭尚炯、储建明、柳袁照、袁卫星、钱建江、潘双林、沈庆九,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于洁,还有苏州光华集团董事长许华,江苏圣博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拥军等都是人文学院的杰出校友。

面向未来,学院的总体思路是“统筹兼顾,全面提高,固本开新,做出特色”。坚持遵循师德规范,以全身心培育师范专业人才为办学方向,以“心态正常、言行正当、作风正派、为人正直、追求正理、弘扬正气、清源正本、经世正德”的八正箴言,从不同角度对师范生进行“学为人师”的师表塑造,涵蕴师生师表师范文化素养。


办学特色——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师范学院的前身是2008年6月学校新一轮系科重组时建立的人文学院,2019年12月,为顺应国家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凸显学校师范教育历史、办学特色与优势,学校将人文学院改名为“师范学院”。现设有中文系(包括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和秘书学专业)、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和音乐学系五个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苏南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汉语国际教育考培中心、人口教育与培训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八个研究或教育培训机构。其建设目标是“中文做强,教育做优,音乐做精”。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点;中国语言文学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音乐学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梯队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面向二十一世纪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学院核心指标和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同类学院前列。

师资实力雄厚

师范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秘书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学(师范)5个本科专业(方向),全日制本科生1600余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岗教师105人,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4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32人,硕士54人。另外还聘有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和课程特聘教师若干名。近五年来,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研究》、《中国音乐》、《舞蹈》等国家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3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奖数十项。教师在学科科研能力持续提高的基础上,服务地方和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苏南文学和文化研究,在面向义务教育的教师教育特点和规律研究,在吴地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在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方面已成为苏南地区的中心和智库。

教师教育精致

学院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高举师范教育大旗,把教师教育看成是学院的传统和特色。学院以国家《师德规范》为依据,以全身心培育师范专业人才为办学方向,提炼形成了以“大和、大气、大爱”为核心的师表师范育人理念,以“心态正常、言行正当、作风正派、为人正直、追求正理、弘扬正气、清源正本、经世正德”的八正箴言,从不同的角度对师范生提出了学为人师的师表要求,带动学生师表师范文化的养成。近年来加大统筹发展的力度,2012年投资300万元建设教师技能中心;2015年成立的教师教育学院,2019年成立师范学院,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整体规划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平台建设及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校地互动发展方略,形成了高校、政府、中小学的协同创新和合作培养机制,师范生的专业满意率和毕业就业率、入职率,一直位于学校各专业前列,成为我校最具竞争力的专业。

成功校友辈出

为培养精致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学院注重开展校校、校企、校地、校政的合作教育,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国际化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考编率和高质量就业率不断上升,毕业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较高,在校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许多毕业生成为政界精英、学界名流和业界骨干。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樊金龙,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毓林,江南大学教授、蜚声“百家讲坛”的姚淦铭,著名作家、诗人荆歌,35岁当上教授的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青年语言学家郑伟,中学特级教师汪兆龙、彭尚炯、储建明、柳袁照、袁卫星、钱建江、潘双林、沈庆九,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于洁,还有苏州光华集团董事长许华,江苏圣博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拥军等都是人文学院的杰出校友。


 专业介绍


1、汉语言文学(师范)

本专业是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所依托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适应苏南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按照立足苏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培养师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学科与教育教学知识、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反思评价能力,能够在中学和其他教育机构等单位从事语文教学教育工作的卓越型人民教师。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美学、语言学概论、中学语文教学论等。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也可以在其他教育机构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2、小学教育(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尽责、担当的师德,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实用、综合的专业能力,追求卓越、不断发展,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小学教师。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汉语、初等数学、中外教育史等。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教学。

3、学前教育(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坚定的职业信念、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保教实践能力与反思能力,能够在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从事学前保育教育和管理与服务工作,符合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新时代幼儿教师。

主要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研究方法等。

就业方向:幼儿园教师,以及在其他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育、保育、管理等工作。

4、音乐学(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唱、奏、舞、教、研、创”等方面具备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在中学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乐学基础、声乐、钢琴、舞蹈、器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西方音乐史与欣赏、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等。

就业方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也可在文艺团体、音乐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化艺术类方面的工作。

外国语学院简介

外国语学院——致力于培养学贯中外、经世致用的“外语+”本科人才

外国语学院有着60多年丰润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其中,既有师德优良、教书育人的一线园丁,还有出类拔萃、智勇双全的商界精英,更有学识渊博、享誉全国的专家学者!

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5人(含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含在读)20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3人,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1571人。学院开设英语(师范)、英语、日语、朝鲜语、德语等5个本科专业,建有英语系、日语系、朝鲜语系、德语系和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心,设置外国语言学研究所、应用翻译研究所、日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TESOL研究中心、中等日语教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中,英语(师范)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卓越教师”建设项目,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符号学创新研究团队”为校级重点建设团队,“中国文化经典海外传播与接受研究”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方向,形成了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等学科品牌。累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0项。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贯中外,经世致用”为院训,着力培养能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语言翻译与国际商务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外语人才,坚持“厚基础、强素质、严要求、重实践、多技能”的育人原则,推行“大学工”教育治理机制,形成了“师研以促教、教学以育人”的教育理念,打造了以卓越教师讲堂、“经典译站”青年学习社、海外团支部、外事志愿服务队和外语文化节、女生节等为代表的中外语言文化活动品牌。

近年来,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年均90%以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和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日语和德语等小语种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健康发展,形成了“以知识教学为基础,以翻译能力和商务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鲜明特色。

学院“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完善了门类繁多的图书音像资料、内容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以及设备先进、高效运作的教师职业技能实验中心、同声传译实训室等先进的应用外语教学条件;立足“外语+专业(方向)”,打造了以常熟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因私出国服务中心、常熟国际学校、张家港中外运、波司登进出口公司,日本三菱电机、韩国斗山、德国凯驰等为代表的多样化校地互动、校政合作、校企联动平台,并在苏南地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教育机构等建立了广泛的见习实习基地;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的30多所大学构建了紧密的合作交流关系。(数据截至2020年4月)


办学特色▲

60多年来,外国语学院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现有英语(师范)、英语(翻译与国际商务方向)、日语、朝鲜语和德语等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571人。学院教职工91人(含正高5人、副高30人),累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项。

学院以“学贯中外,经世致用”为院训,立足“外语+专业(方向)”,着力培养能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语言翻译与国际商务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外语人才,坚持“厚基础、强素质、严要求、重实践、多技能”的育人原则,推行“大学工”教育治理机制,形成了“师研以促教、教学以育人”的教育理念,凝练了英语(师范)特色专业,打造了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等学科品牌;形成了卓越教师讲堂、“经典译站”青年学习社、海外团支部、师生角色互换、外事志愿服务队和外语文化节、女生节等中外语言文化交相辉映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氛围。历年来,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多名毕业生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以及英国利兹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德国耶拿大学、拜罗伊特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研究生。

 专业介绍


1、英语(师范)

本专业始建于1958年,致力于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具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专业教师素质。具体而言,本专业培养具有崇高师德和较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能在中学及其他教育部门熟练运用英语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英语(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四、八级考试通过率一直远高于全国平均。2018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为97%(全国平均通过率为46.16%)。毕业生考研率逐年上升,多名毕业生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

2、英语

本专业始建于1958年,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中英翻译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金融、单证等理论与实务,熟悉现代国际商务管理体系与运作的复合型英语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以“理实一体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专业培养模式为依托,通过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主干课程,以及国际商务类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着力养育与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沟通技巧与适应多岗位工作与挑战的应用能力。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国际管理与运作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外事/旅游/翻译服务单位等。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四、八级考试通过率一直远高于全国平均。2018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为88%(全国平均通过率为46.16%)。毕业生考研率逐年上升,多名毕业生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

3、日语

本专业建于2004年,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日语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中日翻译技巧与理论、国际贸易、金融、单证等理论与实务,熟悉现代国际商务管理体系与运作的复合型日语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以“理实一体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专业培养模式为依托,通过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主干课程,以及国际商务类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着力养育与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沟通技巧与适应多岗位工作与挑战的应用能力。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国际管理与运作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外事/旅游/翻译服务单位等。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的专四、专八考试通过率远超国内平均水平,N1、N2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2015级、2016级在校生中每年都有N1、N2满分的学生。毕业生考研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多名毕业生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日本九州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

4、德语

本专业建于2008年,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德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充分掌握德语理论和应用方法,熟练运用德语从事文案、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德语专业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以“理实一体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专业培养模式为依托,通过德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主干课程,以及国际商务类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着力养育与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沟通技巧与适应多岗位工作与挑战的应用能力。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国际管理与运作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外事/旅游/翻译服务单位等。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的专四一次性通过率保持在80%以上,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多名毕业生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德国耶拿大学、拜罗伊特大学、维尔茨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

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简介

办学历史: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1990年成立工艺美术系,自此开始面向全省招生。1990年至2005年连续15年招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1991年至1998年在连续8年招收美术学专业学生基础上,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院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陆续增设了相关专业,现有2个二级学科,6个专业,形成了多学科专业交叉,“艺工融合、亲近业界”的办学特色。学院大力进行学科研究,加强专业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培育,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多次获选行业人才培养示范院校等荣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系科设置:学院现有7个系部(包括6个系、1个实验教学中心)。设有纺织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752名。教职工73名。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25人,博士13人,硕士生导师4人,企业导师6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裁判3人,省十佳制板师3人,省十佳设计师2人,省六大高峰人才资助2人,省高校教师青蓝工程资助1人。同时,聘请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长期任教。

设施建设:学院现有校内实验教学基地使用面积94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由配套的纺纱实验室、织物设计实验室、纺织材料实验室、纺织品检测中心、服装缝制工艺实验室、服装制版与裁断实验室、服装IE工程技术中心、服装创意设计实训中心、CAD实验室、针织设计与工艺实验室、感性工学实验室、三维人体数据采集实验室、数码图形图像实验室、服装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组成了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由配套的CAD实验室、快速成型(3D打印)、木作工艺(CNC、激光雕刻)、综合材料(油泥模型)、丝网印刷实训工作室、金工首饰实验室、智能交互设计实验室、摄影实训室、美术作品展厅、天光画室、设计创新实验室等组成了实验(实训)教学基地。

学科科研平台: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权威机构及大型集团公司,共建了多个产学研用平台,包括: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智能制板科研基地、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产学研创新研发基地、纺织工业(常熟)检测中心、中国家居五金产业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彩绘泥塑艺术研究所、 江苏省大学生科学影像创作与研究基地、苏州市服装IE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纺织服装行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服装造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与产学研用平台,面向师生全天开放,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校地合作与社会服务: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致力于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学院大力探索“行业学院”办学模式,2018年初,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签订了联合培养及共建行业学院合作协议。同时,与波司登集团、海澜之家、安正时尚集团、红豆集团、吴江福华织造有限公司、盛虹集团、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有限公司、香港翡冷翠装饰集团、洛可可设计集团、上海纳汇集团、常熟市金蝙蝠工艺家具有限公司、常熟市东方红木家具有限公司、通润集团、龙创汽车设计、简一工业设计等行业机构及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

国际交流:学院积极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多年来,已经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英国坎布里亚大学、利物浦大学、英国创意艺术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学习机会,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办学特色

学院紧扣地方产业特色,秉承“产业导向、突出应用”的办学理念,围绕产业链规划学科和专业链,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学院深度设计并建立向应用型转变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形成培养目标清晰、培养方向明确、理论基础夯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兼具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与学院双方需求构建校企联合培养课程模块,校企共建实践类课程,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路,真正为企业培养更多用得上、留得住、上岗快的专业人才。


品牌活动

“花开半夏”常熟理工学院校企合作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为学院品牌活动之一,学院秉承“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办学理念,围绕产业链规划专业链,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不断发掘自身特色,探索艺术、技术融合的新路径,联合培养学生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展示作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意和能力,综合汇报师生艺术风采。

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理念搭建了3D打印实践创新创业平台及培训基地。该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近三年完成了江苏省教育厅和各级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培训工作20余项,实现的项目化社会服务带动实验平台建设。通过此平台,培育出以3D打印技术为支撑的“创客教育+”学生创业团队,获批了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立项,成立了具备“艺术+科技”特点新型学生创业公司, 实现设计向市场的转化,助力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新高度。

“鲤公”智慧文创店是校企合作模式下由企业、在校教师、在校学生共同参与经营的实体项目。涵盖校本文创产品研发定制,师生手工艺作品艺术再塑,校内外师生知识服务,校内外文化互助等创业模块。以校内实体体验店为基本载体,以校本产品、精致工艺品售卖、知识网络化服务、品牌网络化宣传等形式,进行线上和线下创业实践活动。

三叶草公益创意集市项目是以学生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为基础,以线上线下共同推广为模式,整合网络商城、共享平台、公益集市等营销形式构建的公益互助平台。项目为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展示才华提供广阔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筹得公益资金扶助偏远地区贫困儿童。同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倍受新闻媒体关注,报道30余篇。


学生培养

学院依托区域经济优势以及产业集群优势,与地方行业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与产业相契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学生社团建设,形成了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重视学生身心发展,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养成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周到贴心的关怀与服务,提供完备的体育锻炼环境与设施,组织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为社会培养体质好、思想硬、专业强的高素质人才。


毕业前景

学院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学生求职能力培养及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方向和渠道,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每年定期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宣讲会。学生就业情况好,就业对口率高。就业率连续3年达99.5%以上,协议就业率达95%以上。学院与波司登集团、海澜之家、国策众合(北京)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红豆集团、上海龙创汽车设计等行业机构及大型企业建立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渠道。毕业生考研、出国升学率逐年提升,近年来,分别有学生被东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等985、211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有学生前往英国利兹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英国创业艺术大学、台湾大同大学功读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双学位,参加交换生项目。学院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将人才培养实践与创业孵化相结合,加强创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持续5年有毕业生成功创业,形成一批创业明星。


学生获奖

近两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赛事获奖5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服装立体造型创意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省部级赛事获奖47项;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国校服(学生装)设计大赛、第五届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江苏省艺术设计大赛等市厅级赛事获奖586项。此外,学生积极参与国际设计类赛事,在2019意大利A’DesignAward.Com-petition国际设计大奖赛中荣获重工设计类铜奖1项。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成果丰硕,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9篇,申报外观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专业介绍


1、纺织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纺织产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人文艺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现代纺织专业技术,在纺织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经营与贸易等工作,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纺织化学、纺织材料学、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针织学、非织造学、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工程项目管理、纺织经济与贸易等。

就业方向:面向纺织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纺织品的研发与设计、生产与管理、检测与控制、经营与贸易等工作。

2、服装设计与工程

培养目标:以服装产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具备服装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基础理论、有较强专业技术执行和应变能力,诚信敬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艺术素养,能在现代服装企业解决产品研发、销售经营、版型设计、工艺设计、IE技术与生产管理等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工程师。

主要课程:纺织材料学、服装设计原理、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立体裁剪、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企划与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能够在服装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域,从事成衣款式与版型设计、服装品牌与商品企划、服装营销管理与国际贸易、服装生产线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成品检验、纺织品检测等工作。

3、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具有良好视觉审美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师。培养掌握视觉传统平面图文及现代媒体传播基础知识,有扎实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能力;能解决广告、包装、书籍、出版、印刷、品牌、动画、界面、媒体等视觉设计领域复杂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史论、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交互界面设计。

就业方向:企事业单位(策划宣传、产品包装、出版印刷)、科研部门(研究所、学校)、设计企业(媒体艺术、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外资或跨国视觉媒体公司等。

4、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艺术设计素养和工程技术素质的创新型环境设计师。专业突出现代设计理念,知识与应用能力并重,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全面,设计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在室内外环境设计方面从事设计、策划、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制图基础、建筑史、数字化表现、快速表现技法、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环境初步、设计方法、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工程经济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开发、工程管理等相关方面工作。亦可在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5、产品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创新型产品设计师。使其具备创意创新能力、设计表达能力、模型制作能力。掌握交互技术、系统设计方法,成为能够在时尚产品、加工制造、文化产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感性工学、模型制作(快速成型)、产品系统设计、产品语意设计、品牌策划与服务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长三角区域的支柱性产业与新兴战略性产业等行业领域,在时尚产品、家居用品、汽车周边产品等企业、机构从事产品开发设计。及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6、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围绕服装服饰相关产业与行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传统服饰文化知识,突出艺术创新与设计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品牌企划、时尚买手、服装与服饰潮流信息分析、时尚编辑与培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设计、服饰品设计、立体裁剪、中外服装史、服装数码设计、服装CAD、纺织品与服饰图案、服装商品企划等。

就业方向:能够在服装与服饰产业、行业领域从事服装设计、服饰品设计、品牌设计研发、设计师品牌经理人、店铺陈列师以及流行资讯分析、时尚期刊编辑等工作。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简介

传承六十年教书育人优良品德,培养将来能够在生物与医药和食品与检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和技术服务的做人有德、就业有岗、创业有道、发展有余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建有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占到62.5%;博士占到71.4%。引入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标准,构建“本科底色、工程本色、能力出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培养学生成人和成才,促进教师与学生协同发展。拥有国际认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和江苏省一流专业;拥有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省科技创新团队,教师们因材施教,恪尽职守,关心学生生活、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长。

建有一万多平米的教科研大楼,仪器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环境整洁,安全保障到位。拥有本校数量最多的教师科研平台和学生专业社团,与国际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为学生实践学习和科研训练提供了良好条件。


办学特色▲

引入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标准,构建“本科底色、工程本色、能力出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成人与成才相结合,育人与育德相结合,规范教育与个性成长相结合,学术研究与知识应用相结合,促进教师与学生协同发展。

为此,学院为学生提供“三四三”多元发展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具体就是,各专业将根据未来就业岗位需要和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就业期望,分别培养30%的卓越工程师、40%的现场工程师和30%的学术工程师(考研生),“大二”以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别进入“行业学院班”、“常规教学班”和“荣誉学习班”接受不同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

为此,学院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实践驱动的“专业社团”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共建有24个学生专业社团,在各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让同学们在充满问题挑战和科学情趣的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锻炼工程能力、收获成功喜悦。目前学生们已经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120多项,发表论文超过100篇,取得专利30多项,“菌果粒”项目还入选2019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专业介绍


1、生物工程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生态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基本知识,掌握生物产品大规模制造的科学原理,熟悉生物加工过程流程与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工程复杂活动的卓越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DNA重组与分子克隆实训、生物活性大分子制备与分离实训、发酵工程原理、酶工程与生物催化、生物反应工程与设备、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挖掘、化工原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长三角及周边地区生物与新医药领域从事生产管理、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工作。常见岗位如:生物工程师、细胞培养工程师、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员、微生物工程师、生物催化工程师、蛋白纯化、分析研究员等。此外,近三年来本专业24%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2、生物制药

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生物医药行业需求,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生物制药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生物药物制备与分析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行业背景和国际视野,能在生物制药领域解决研发、生产、质控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原理、化工原理、生物分离工程、工业药剂学、药理毒理学、生物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药物化学与分子设计、生物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大分子制备与分离创新实践、生物制药创新训练项目、工程伦理与工程项目管理、ESH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生物新药创制领域从事安全性与药效学评价、质量标准制定、生物制剂开发、新药临床监察等工作;在生产现场能承担GMP工程设计、中试放大、工艺改进与验证、质控与质保、运行维护等工作;在流通领域承担产品技术支持、学术推广、新产品运营等工作;近年来本专业30%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3、食品质量与安全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食品及相关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的现场工程技术与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实验、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感官科学及实验、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监管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食品、保健品、药物或日化等相关领域或行业(海关、商检、技术监督部门、疾控中心、第三方检测、企业生产质量控制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卫生管理、安全监管、品质控制、质量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选择进入高校进一步读研深造,近三年本专业27.1%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4、食品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立足“大食品产业体系”格局,秉承“用科技创造食品,用健康引领生活”的现代理念,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熟练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能够从事食品生产研发和科学研究、食品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食品安全监控与贸易流通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营养与安全学、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机械与设备(含机械基础)、食品工厂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食品加工与制造、食品机械与工厂设计、食品物流与营销等企业,从事研发、生产、检测、销售等工作;并可报考科研院所、大型国企以及国家公共卫生、技术监管、商品检验等部门的事业编制岗位和公务员岗位。此外,近三年本专业3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5、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食品及相关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的现场工程技术与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化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感官科学及实验、Microbiology with Lab(微生物学及实验)、Toxicology with Lab(毒理学及实验)、Food Microbiology with Lab(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Food Laws &Regulations(食品法律与法规)、Human Nutrition(人类营养学)、Restaurant Management(酒店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修满相应学分后,可同时获得我校与美方学校(美国特洛伊大学或美国威斯康星斯托特分校)双方的学士学位证书,毕业后主要在食品、保健品、药物或日化等相关领域或行业(海关、商检、技术监督部门、疾控中心、第三方检测、企业生产质量控制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卫生管理、安全监管、品质控制、质量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也可选择留美继续学习深造或者就业。该项目学生必须有两年时间在美国学习,费用相对较高,但学生未来发展空间大、前途好。在美期间两年总费用(含签证申请费、项目管理费、出国保证金、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医疗保险费)约计人民币44万(其中保证金5万元在学生回国后退还)。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00余人,与中国矿大、苏州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0余人。学院教职工总数94人,其中高级职称42人,博士35人。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六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与技术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类核心专业。

学院实验中心作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计算机硬件基础、物联网综合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结构与集成、移动计算、软件工程等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创新实验室。同时为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学院建有“物联网工程应用”苏州市重点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商务智能与分析”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支撑平台。此外,与美国、日本等高校建有“信息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工业智能计算与安全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合作平台。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成效显著。学院先后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综合改革项目及协同育人项目30项;省教育教改重点研究课题9项;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课改项目3项。学生近五年共获得全国竞赛奖项190余项,省级奖项240余项。

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1项、江苏省自然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共计97项,承担横向项目62项,授权发明专利106件,发表科研论文575篇,其中SCI收录71篇,EI收录116篇。科技成果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6项。

各专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在各行各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同时学院不断加强和深化校地、校企及国际合作,先后建有极客营、中软国际、上海杰普、东软集团等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与美国蒙莫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与加拿大汤姆逊河大学互派学生交流,为学生的国际化开辟了渠道。

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坚持“突出特色,拓展途径,校地互动,提高质量”的方针,深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完善和拓宽学科结构,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创新务实、充满活力的和谐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历经二十余年的创业与发展,形成了以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为途径的应用型办学特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了符合IT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与企业职业要求有效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人才质量为根本,创建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支持体系。学院先后获得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省级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NIIT国际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院校等荣誉称号。

办学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注重产教融合,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于2010年3月,常熟理工学院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主体,与常熟市政府及国际著名企业联合建设我省首家行业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经过不断的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与学院双主体”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尝试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在IT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合作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实现了产业、学校、学生的各方互惠共赢。

目前,现在正在建设人工智能行业学院。人工智能行业学院将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主要抓手,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凝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核心课程,通过与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组建一个IT企业联盟、与一个以上产业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产业、学校、企业、政府、园区五位一体的“1+1+1+X”模式,一方面,培养能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专门人才,尤其是大数据高级分析师、系统架构师等高级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具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能,能服务于各行业的人工智能+X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就业前景▲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在学生考研深造、考公考编上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专设考研考公自习室,配备空调等设备,并在专业课程、复试技巧等方面加强对学生指导,近年考研质量逐年提高。学院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如与美国蒙莫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与加拿大汤姆逊河大学互派学生交流,为学生的国际化开辟了渠道。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生到卡内基梅隆或复旦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继续读研深造。

通过行业学院建设,加强与行业优质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为学生实训实习及就业广开渠道,吸引更多企业来校进行招聘,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好评,学生忠诚度高,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58年,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中英合作办学)5个本科专业。

其中,电子科学于技术专业是学院最早的电类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18年起与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合作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中英合作办学)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品牌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 

学院建有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新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以及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及电子科学与技术校级重点学科。实验用房14000多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0人、博士55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4名、省“人才高峰计划”6名、省“青蓝工程”优秀学术带头人2名、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6人,外聘兼职教授10人。近年来,学院承担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部省科研项目和近50项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60多篇,其中170多篇被SCI收录,80多篇E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0多本,获得专利授权140多件,软件著作授权20余项。教师科技成果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江苏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竞赛奖多项。

学院围绕“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可再生能源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上获奖近140项。

学院以工程技术特色创优势,以基础研究创新求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加强校地互动和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办学特色▲

1、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摇篮

电信学院每个专业都给学生推行了超级福利——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实践导师团。通过本科导师培养制度,学院在本科生和专业教师之间建立了个性化的辅导关系。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科技创新、考研辅导等方面的精细培养。电信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ICAN创新创业大赛”、“蓝桥杯电子专业人才技能大赛”、“江苏省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中频频获奖,2017年获奖省部级奖项155人次、2018年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68次。

2、名师荟萃:大咖全程carry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负责任的优秀师资队伍,可谓大咖云集、牛人汇聚,这支队伍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每个教师都亲自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及导师。

近年来,学院承担3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多项部省科研项目和30多项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0多篇,其中150多篇被SCI收录,30多篇E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0余部,获得专利授权60多项,软件著作授权9项。教师科技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竞赛奖多项。微纳结构与能源器件团队获批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获批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3、国际化视野:拓展发展路径

电信学院招收电子信息工程“3+1”中外合作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国际化培养,连续两年获得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全额奖学金免推硕士名额,学院引入英方的师资、课程、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也每年赴国内外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成绩骄人。

 4、专业训练:直击技术本质

学院建有完善的工程实践训练平台体系,建有省级实践教育中心、省级电工电子示范中心、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专业创新实验室、创客实验室、院级创新训练中心、校企合作实验室、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工程训练中,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专属实践空间,通过严格的专业理论训练及细致的工程实践训练,成就技术大匠。

5、奖助学金:全校最多最高

学院有着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覆盖面十分广泛。除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的各类奖助学金外,学院积极寻求与企业和优秀校友在奖助学金上的深入合作,设立了诸多奖助学金:“77物理奖”、“能源之光奖学金”、“伟众助学金”、“农工助学金”、“双维助学金”、“敬鹏电子助学金”、“常熟电子学习进步奖”、“铭控奖学金”等等。其中物电校友黄宏设立的“77物理奖”,奖学金高达2万/人。

6、大赛云集:创新的练兵场

学院建有2000多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每年组织约300人次参加近20项不同级别的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先后承办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江苏省物理实验及科技作品创新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及信息技术江苏赛区考点、“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竞赛(华东赛区)、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等重要赛事,为学生打造技能提升和创新训练平台。

7、考研就业:你的未来不是梦

电信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学院建立有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学生就业质量在全校名列前茅。学院的考研氛围浓厚,研究生报考率达到50%,2019年,学院考研再创佳绩,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新的突破,共考取研究生共80人,录取总人数在全校名列前茅。学院有着一系列考研服务措施,其中考研宿舍成为全校亮点。


 专业介绍


1、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置的工科本科专业之一,2007年学士学位授权评估考核优秀,2012年获批加入“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本专业毕业生深造(读研、留学)比例约25%,连续多年就业率100%,其中70%以上学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就业。目前本专业专职教师总数3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硕士学位12人。有江苏省青蓝人才培养对象5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人;实施企业研修计划,具有六个月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者23人。本专业建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省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验室3500平方米,仪器设备1635台(套),资产总值为2500万元。校企联合共建的实验室3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20个。2013年开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标准开展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专业应用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嵌入式系统、电子装备、集成电路与微电子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技术支持、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工程师。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近代物理、复分析基础及工程应用、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射频电路设计基础、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微电子器件与技术基础、微控制器基础与应用、通信电子电路、微波技术与天线、嵌入式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与应用技术、MATLAB仿真与实践、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测量与虚拟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课程

就业方向:在嵌入式系统、电子装备、集成电路与微电子IT信息、政府机关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2、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常熟理工学院与英国Liverpool John Moores(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2019年英国卫报大学排行榜名列49位,其电子与电气专业全英国排名36位)合作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经教育部批准的、公办性质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计划为70名,选测科目等级最低要求为BC。

本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即:按国家统一的本科招生计划招收学生,在常熟理工学院注册,学生首先在常熟理工学院学习三年,通过英方相关语言和专业考核后,到英国Liverpool John Moores大学,进行最后一年的学习,完成所有学分,最终获得常熟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英国Liverpool John Moores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一句话总结就是同样花四年的本科学习时间,比普通其他高校电信专业的毕业生额外多一份国内外承认的英国本科学位。其前三年的国内学习可以保证学生充分打好数理基础,而第四年的英国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更能够实地深入了解欧洲高等学府的培养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同时,学生毕业前可申请国外高校的硕士,实现国外本硕学位的无缝对接。对少数不打算前往国外学习的学生,第四年将在常熟理工学院继续学习1年,完成学业并获得常熟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后续可直接就业或报考国内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引进了英国Liverpool John Moores大学E.E.E.(Electrical Electronic Engineering)专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入了英方的师资、课程、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前3年学习中,专业设置了雅思英语、学术英语,中英双方共同执教专业课程,用于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双语交际能力,有利于后续国外的硕士学位进修或提高国内硕士生考试的通过机会。中英双方共同监督和管理教学质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信息录入双方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在常熟理工学院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标准(24200元/年)收取学费,在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按国际学生标准收取学费。

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英语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在电子信息产业与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国际技术合作、质量监督、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算法与编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基础、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应用仪器技术、数字嵌入式系统、信号处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子系统集成、企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胜任电子和信息类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岗位,能够从事智能设备、电力电子系统、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推广工作,从事电子信息生产与应用领域中的国际技术合作、质量监督,或者从事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3、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宽口径专业。其相关应用领域包括嵌入式设备、传感器及网络、智能家居及通信领域等。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5G)、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预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将有更加美好的就业前景。

本专业拥有以6名教授为引领、36名专职教师为主体、工程经验丰富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专业现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江苏省电子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1个,专业实验室14个,面积约5378m2,有各类实验设备4992余台套。建成校企联合共建的实验室6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31个。

近年来,本专业取得了一系列专业建设成果,已建成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2018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专业应用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电子信息产业与相关领域从事嵌入式系统、智能设备、信息处理与传输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技术支持、质量监督、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嵌入式系统、数字图像与计算机视觉、通信电子线路、虚拟仪器、微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工程制图、MATLAB基础与应用、电子线路CAD、软件技术基础、EDA技术与应用、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等。

就业方向:

从事智能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系统集成和维护等工作。从事电子信息生产与应用领域中电子设备的质量监督、运行维护工作。从事电子信息类高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在各类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光电子信息领域进行相关器件、设备、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技术支持、生产管理,具有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国际化视野、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自2008年成立以来,本专业始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专业成立以来坚持落实学校“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办学理念,课程群面向产业链,立足苏南,面向长三角地区光电信息产业,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形成了基于政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专职教师总数18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8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21个,主要包括工程光学实验室,光电检测实验室,激光原理实验室,LED照明实验室,光电显示实验室,光电创新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等,总的使用面积4958m2,仪器设备总计5192件,总值2259.4万元。

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光学,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通信原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LED器件与应用技术,光电显示技术,光纤通信,光电图像处理及应用,光谱技术及应用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光学仪器、光电显示、光电信号检测处理、光通信技术、电子设计等相关的光电子信息领域,特别是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应用设计与科技开发、制造与生产项目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毕业生还可以进一步攻读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以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截止到2020年6月本专业已招收12届24个班,共967名学生,所培养的毕业生活跃于长三角地区光电类、检测类、信息类等相关企业,已成长为解决生产现场、管理问题的行业骨干。近三届毕业生(2017届,2018届,2019届)共考取硕士研究生53人,包括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众多双一流高校,考研录取率名列学校前茅。

5、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常熟理工学院于2009年6月率先建立苏州市首家光伏科技学院,并于2012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2015年获得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A类)资助,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建设成为国家一流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立了基于“行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成果导向(OBE)理念,构建模块化、层次化课程新体系;通过外引内培、校企融合互补,建立了工程教师团队的转型机制,打造了省级新能源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获得了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省级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了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江苏省重点教材、出版10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承担1项国家级和5项江苏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共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苏州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本专业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政校企行协同育人,引入企业优势资源,建设“五合一”基地。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产教融合,培养符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在材料、器件及系统方向具备扎实应用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引领国内应用型专业建设。本专业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致力培养光伏与风力发电和新能源汽车方向应用型人才的一流品牌专业,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具备较强的系统思维能力、工程创新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能在太阳能光伏、储能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内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课程、薄膜基础、材料学基础、储能材料制备与表征、电力电子技术、硅材料电池原理及制备、信号与控制系统、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应用与安全防护技术、光伏电池组件的设计与制造、锂电池原理与工艺技术、太阳能电池测试及标准、储能电池管理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子及控制技术、风光互补发电与微电网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在太阳能光伏、储能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内从事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

数学与统计学院简介

数学与统计学院是在1958年苏州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经济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金融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400名。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5-2004挂靠苏州大学),同年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被列为校品牌专业,2009年被列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作为核心专业被列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开展建设,2015年与我校汉语言文学(师范)、英语(师范)专业一同被列为江苏省初中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自1995年以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已有本科毕业生2000余名,目前在校学生400余名。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在创办于2001年的统计实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已有本科毕业生近800名,目前在校学生近500名。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经济统计学专业被列为江苏省高校本科重点专业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校企合作嵌入式项目培训的方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软件设计、分析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的软件设计和应用开发类专门人才。目前在校学生200余名。

金融工程专业于201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其前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下的经济数学方向,授予经济学学位。目前在校学生200余名。

目前,我院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2人,高级职称教师达60%;博士35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8名。

数学学科为江苏省“十二五”和“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以来,主持各类纵向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经费近6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奖5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SCI检索,在SCI(一、二区)(中科院版)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

学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计划,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设置实践、创新创业课程,采用“带未就业学生出去、请用人单位进来”等多种方式,提高就业率,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97.84%。《常熟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9)》显示,数学与统计学院毕业生职位分布排名前五的行业是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经济业务人员、金融业务人员。学校提倡奖励优秀、帮助困难学生,设有多方位的奖助学金通道。设有校综合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以及农商行、波司登、联通、移动等企业助学金。校综合奖学金覆盖面达35%,国家助学金覆盖全部贫困生;新生奖学金针对入校成绩优秀的同学,减免四年学费;进行省级和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评比及奖励,设学习、科技、社会服务等单项奖学金;提供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办学特色▲

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数学

◎ 学科方向  本学科为十二五期间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目前有五个主要学科方向:群论、李代数、函数论及其应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和计算理论与应用,涵盖数学学科下的3个二级学科(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群论、李代数、函数论及其应用三个方向在十一五期间就有良好基础,基础数学于2008年被批准为省重点建设二级学科,经十二五建设,目前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和计算理论与应用是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起来的,目前呈快速发展态势。

◎ 学术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钱国华教授,主持省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各1项,主持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本学科20名骨干成员中,硕士生导师5名;教授8名,副教授9名;博士16名,硕士2名;11位成员在40岁以下。学科成员中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名,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名,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名,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8名。

◎ 人才培养  学科成员从2008年起挂靠苏州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本学科主要支撑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于2018年首批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中学教育第二级认证;2010年通过省特色专业验收,十二五期间被批准为教育部第六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时间2011-2014),也是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的主干专业(建设时间2012-2015)。本学科十二五期间培养本科毕业生400余人。学科培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重要比赛中多次获奖。

◎ 科学研究  本学科在有限群特征标理论、仿射李代数的表示、亚纯函数正规族及其唯一性、再生核空间数值分析、随机微分方程以及软计算等理论研究,在网络编码和计算机视觉等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15年以来,主持各类纵向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可支配科研经费1000多万,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奖5项。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1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 8篇。

◎ 学术交流  2015年以来,学科成功举办多次国际性和全国性会议,以及很多小型学术会议。学科成员外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150余次;九章论坛成为学科学术交流的平台,邀请国内外同行来校作学术讲座和交流150余人次。

◎ 教学科研基础条件  数学学科是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拥有苏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训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基地各1个,有较充裕的学科经费,能为教学科研提供较充分的经费支持;各方向团队都已建立了对外合作研究渠道,与国内外同行有密切的合作研究和交流联系;学科有较充足的电子期刊和纸质图书资源,教师工作室配置了所有必备的工作设施,为学科成员研究和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 优势特色  一是方向凝练有特色,选择做强群论、李代数等方向,目前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我省数学研究的全面性做出了贡献。二是团队构建有成效,各方向成员数量充足、梯队合理、形成了集体研究、团队协作、共同申报项目的合力。三是学术研究有质量,2012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30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8篇),在有限群特征标理论、仿射李代数的表示、亚纯函数正规族及其唯一性、再生核空间数值分析、随机微分方程以及软计算理论的研究方面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专业介绍


1、经济统计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厚实的经济学与统计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与实际工作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能够成为企业管理、生产管理的高级人才;能够从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经济信息分析、市场调查、信息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能够撰写高质量、有深度的统计报告的应用型统计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基础、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

就业方向:在金融行业,从事数据分析工作;从事业务管理、会计等工作;从事风险管理控制工作;从事行情分析、风险分析和科学精算等工作;在政府部门中,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中,从事市场调查与策划、市场行情分析、产品评估与定价、销售行情预测等工作。

2、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4年。专业开设可追溯到1958年开办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科,1995年开始招收数学教育本科生(1995-2004年挂靠苏州大学),同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4年以常熟理工学院名义招收本科生,是我校办学历史最长的本科专业之一。2005年被列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作为核心专业被列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开展建设,2015年与我校汉语言文学(师范)、英语(师范)专业一同被列为江苏省初中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被教育部公布为全国首批师范类二级认证专业。专业所在的数学学科是江苏省十二五和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

本专业长期以来坚持学生发展为中心,人才培养突出师德为先,基础扎实,双能融合的特色,贯彻精致实用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学科对专业办学的支撑,走着一条学科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发展之路,毕业生自我发展能力强,多数已成为中小学数学学科业务骨干,在苏南地区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立足苏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培养师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数学学科与数学教育知识、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鉴赏美,表达数学美的能力和良好的文明素养,具有吃苦耐劳、工作作风踏实的品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中学和其他教育机构等单位从事数学教学及相关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主要发展预期为:

(1)师德为先,爱岗乐教: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师德高尚,身心健康,能吃苦耐劳、工作作风踏实,牢固树立爱与责任的意识,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识扎实,善于教学:具有扎实的数学学科基础知识、理论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审美和数学美育的能力,能用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独立掌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潜心教学,能上好示范性公开课。

(3)有效管理,教书育人:具有正确教育学生的能力,能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胜任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能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开展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4)善思勤研,持续发展:具有问题意识、沟通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能紧跟基础教育国内外发展动态,对于教育教学问题善于反思,勤于研究,累积创新,实现专业持续发展,成为校级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1)、数学分析(2)、数学分析(3)、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1)、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2)、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学教学论、初等数学研究(1)、初等数学研究(2)。

就业方向: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数学研究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3、信息与计算科学(嵌入式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业界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数学素养,掌握数学与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方法以及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软件设计、分析及项目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在信息IT产业从事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或在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从事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1)、数学分析(2)、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算法设计与分析创新设计、数据库原理。

就业方向:信息IT领域承担软件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在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从事大数据处理、应用开发等方面工作。

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材料工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应用化学、安全工程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化学为基础、材料为重点、安全为特色,互为支撑的学科及专业结构。学院拥有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实验室、江苏省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材料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苏州市功能陶瓷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学院现有教科研实验室面积10000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500多万元,学院注重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交流,联合共建了60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实践教学(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模式,2018年起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开展联合办学。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层次较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全院共有教职工96人,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0人,博士72人。学院有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科研团队1个,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6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双创科技副总”6人,省“双创博士”2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0多人。2017-2019年之间,学院到账科研总经费2500余万元,科研成果转化5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30项,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以上基金10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共110篇;授权专利50件,其中发明专利46件。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学生1400余人,与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导师制”,鼓励低年级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活动,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近三年,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29项,参加学科竞赛成绩显著,荣获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1项, 2019年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三等奖2项,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三等奖2项,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第六届“蔡司·金相学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材料综合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每届学生的考研升学率保持在20%以上,其中相当多的学生考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985”“211”高校。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办学特色▲

材料工程学院历来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较强优势和特色。通过建规立制、开办讲座、开放实验室、创建专业社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举措,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历年来,学生在考研、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以及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形成了“科教互通、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历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一、施行导师制,形成良好的“导学”关系

学院出台了《材料工程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从大一开始通过“师生互选”形式为每位学生安排了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及开展本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训练,从大二开始接受浸入式创新训练教学模式,学生以组建团队形式加入导师课题组开展创新训练,导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课堂“搬”入实验室和企业。导师制是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的补充,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生教育工作机制。

二、丰富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出台了《材料工程学院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管理办法》,每年对各个班级征集的大学生课外学生作品进行筛选,组成《材料工程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库》,由学院集中组织答辩、评审,根据答辩情况,进行院级立项,优秀项目推荐为校级项目,并对项目进行进一步培育,遴选一部分参加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学院出台了《材料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专业知识竞赛、实验技能竞赛、专业讲座、科研立项等内容纳入学分制管理,丰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通过创新创业学分管理,提升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

三、平台开放,课程优化,提升大学生基本技能

材料工程学院拥有省级材料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该中心作为跨学科的综合训练及创新实践平台,已形成 “以化学为基础、材料为重点、安全为特色”的多学科协同育人模式。以高水平的实践平台为基础,学院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为每个专业开设了丰富的实验实践课程和创新训练课程;通过开放实验室,所有学生全面接受各类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训练。学院每年的科技节都会举办大型的“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安全与环保知识竞赛”,“金相实验技能竞赛”等,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四、团队培育,成果孵化,塑造大学生良好科学素质

材料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氛围浓郁,拥有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和苏州市功能陶瓷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平台。学生入学后,各专业积极选拔优秀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低年级同学与高年级同学及研究生一起开展研究,从最初的观察学习,做实验小助手,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到后来自己独立做研究,很多学生经过这个过程的强化训练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学术论文,参与了教师专利撰写等。2019年11月,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材料工程学院《新型四氮唑羧酸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项目斩获全国二等奖,创我校该项赛事历史最好成绩。学院还积极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及“创客空间”,积极孵化师生共创的优秀成果。


 专业介绍


1、应用化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及周边区域,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融入地方化学化工行业及相关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及其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化学、化工、能源、轻工、材料、生物、电子、环保等相关领域,胜任产品技术开发、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工程制图、化工原理、化工设备、精细化工工艺学、化工工艺学、工业分析技术等。

就业方向:能在化学化工、轻工、环保、能源、材料、医药、食品、电子、商检等行业部门从事化工生产、科技开发及管理等工作。

2、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江苏及长三角经济圈,依托区域高新材料及相关产业,面向高分子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专业领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了解国际和国内前沿专业知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健康,环境和安全技术规范等多学科知识,能在区域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智能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技术服务、产品品质管控、生产现场技术支持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制备技术、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等。

就业方向:新材料产业及相关领域,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产业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品质管控、生产现场技术支持与生产管理等工作。

3、功能材料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长三角地区的行业需求为导向,立足储能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催化材料及相近专业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功能材料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能胜任新能源汽车、电子通讯、智能制造、环境保护、化工医药等领域的材料研发、产品制造、品质监控和生产管理工作,能参与项目决策,成为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性能测试、功能材料制备与工艺、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工程伦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等。

就业方向:能在新能源汽车、电子通讯、智能制造、环境保护、化工医药等领域从事与材料相关的研发、产品制造、品质监控和生产管理工作,能参与项目决策,并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4、安全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苏南及长三角经济圈,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新工科”建设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工程素养,对工业生产领域的复杂工程安全问题有较好的识别和解决能力,能够胜任安全技术开发与研究、风险分析与评价、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咨询与培训、企业安全管理和政府安全生产监督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安全管理学、系统安全与风险评估、安全人机工程、燃烧与爆炸理论、过程工程原理、环境卫生与职业安全、设备与机械安全、建筑消防技术、安全监测技术等。

就业方向:能够胜任工业生产领域如化工、机电、冶金、纺织等行业的安全技术开发与研究、风险分析与评价、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咨询与培训、企业安全管理等工作及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应急管理工作。

5、材料科学与工程(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专业明确工程教育和新工科建设理念,采用国际化办学模式,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开展1.5年+2年(美国)+0.5年强强联合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认可的材料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4年的学习,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学校的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软材料、材料宏观制造、材料表征、微电子材料加工、材料计算科学等。

就业方向: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品质管理、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合作学校简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简称UWEC),始建于1916年,有近百年的建校史。该校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欧克莱尔市,被誉为美国威斯康星州最美丽的校园。学校拥有在校学生10,500名,在文理、商学、教育与人文科学和护理与健康科学方面设有80多个本科生专业和14个硕士专业。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最大的特色是重视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教授经常与学生一起开展研究工作,使得本科学生可以得到只有在较大的学校中研究生才能得到的宝贵经验。经常有学生在美国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少学生本科期间就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作品,有些甚至发表在著名的期刊上。由于在教学方面享有盛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中西部的高质量学生。

 机械工程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始建于1976年。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开设有“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专业是学校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地方优势产业,2010年开办了国内第一个“机械工程(电梯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同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1”国际课程实验班;2011年,该项目经教育部批准为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2018年,获批江苏省第三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为主动适应地方重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智能制造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新工科”专业,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近三年,2017届、2018届、2019届198名毕业学生中共73人攻读研究生,占比36.8%,其中69人就读学校均为世界排名前300的高校或TU9德国工科联盟高校。2012年起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人。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7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19人,高级职称占50%;其中博士31人(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14人),占比57.4%;有工程背景的教师20人,占比37.0%;境外访学经历7人,占比13.0%。近年来,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次,省“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4人次,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次,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苏州市紧缺人才计划1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建有30余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6个实训室、3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1个国家级机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高校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机电产品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机械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1个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基地。实验实训用房面积13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同时,与周边企业广泛合作,共建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由课程实验、工程训练、实习实训构成的比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9项、横向项目近50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授权专利12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注重通识、融入业界”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机械工程专业设置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和“轴承设计与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设置了“机器人”和“电梯工程”方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设置了“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和“智能装配”方向,构建了专业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三创”(创新创业创意)能力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er、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近几年来,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中共获得奖项152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0余项,省部级9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40余件;省级创新训练计划30余项;校企合作基金项目70余项。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就业率达98%以上,多次被评为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办学特色▲

智能制造

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工业4.0小组”正式提出“工业4.0”概念,其实质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革命。机械工程学院敏锐意识到,这一概念将对我国和世界工业产生深刻影响。2014年9月,在对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两个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修订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智能制造硬件平台建设方案的制订和论证,并于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6个月后,建成“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基地”。初步建成了基于智能制造的课程体系及硬件平台,赋予了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基于上述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机电系统集成、智能制造技术等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梯工程

常熟理工学院电梯工程专业方向创办于2009年,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本科层次的电梯工程教育专业,已累计培养毕业生300名。

苏州及周边地区,电梯整机及零部件企业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产业集聚度极高。本专业方向依托这一雄厚的电梯产业基础,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一定工程实践能力,可从事电梯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自开办以来,即与电梯行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创办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明确面向的行业学院——“电梯工程学院”,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成体系的电梯工程教育教材,建设了江苏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电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平台,有曳引电梯6部、液压电梯1部、电梯控制与调试实验平台9套以及种类齐全的测试仪器设备。在国际合作方面,与挪威科技大学、北安普顿大学等建立了教育与科研合作,以准确把握电梯技术的发展,并赋予学生一定的国际视野。

精密轴承

常熟理工学院轴承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与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创办的校企合作班“轴承班”,已连续订单式培养3届学生,有近30名毕业生实现在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就业,他们中很多人成为公司的骨干。双方先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过深入合作。2018年双方先后签订横向课题6项,签约科研经费93万元。包括工业机器人用RV减速器专用精密复合轴承研发和产业化、RV减速器专用精密复合轴承性能检测仪设计与制造研究、精密高端轴承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咨询服务和机器人等轴承失效状态分析及寿命预测技术研究等。2018年12月,双方签署“五合一”基地的文件,2019年3月,学校与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共建成立了“超精密轴承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了较为独特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准确把握超精密轴承技术的发展,并赋予学生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专业介绍


1、机械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及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测控技术、流体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及PLC。

就业方向: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产品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

2、机械电子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机械电子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机械电子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电子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应用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工电子学、程序设计C语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测控技术、流体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及PLC。

就业方向:机械电子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应用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

3、智能制造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从事智能装备及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智能装备的运用和维护、智能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工程学I、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学II、测控技术、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智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机器视觉及应用、增材制造技术。

就业方向: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从事智能装备及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智能装备的运用和维护、智能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4、机械电子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东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注重发挥中、德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掌握机械电子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可从事机电一体化控制、机电系统设计、开发及运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德语、机械制图、理论力学(德)、材料力学(德)、工程材料(德)、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德)、电工电子学、电气控制与PLC、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电子系统(德)、机械制造技术、测量技术(德)、项目管理(德)、传感器与执行器(德)、器人设计(德)。

就业方向:各类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电子及电器企业及其它生产部门、公司、科研院所,尤其是德资及中德合资合作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销售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简介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二级学院之一,现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电气类(中外合作办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中美合作)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十二五”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并与德国米特韦达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与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兹维尔分校合作举办机器人工程(中美合作)。与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

全日制学生2000人左右,现有教师79人,其中教授4人,副高32人;博士(含在读)4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入选省青蓝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4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硕士生导师8人。另聘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以及多位上市公司高管为特聘教授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同时聘用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校企合作课程教学、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毕业设计的教学和指导。

建有控制科学与工程校重点学科,与常熟市共建机械工程特色学科和省重点学科;参与省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机电产品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的研究。设有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智能系统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海洋应用技术研究院,与众多企业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在低压电器检测技术、新能源控制技术、智能控制与信号处理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质量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近年来,学院到账科研总经费1000多万元;完成各类科研项目80个,在研国家级基金项目5项,在研省部级以上基金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0篇,其中,在核心、权威期刊发表120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共105篇。授权专利85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

建有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自动化与检测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电气工程实训中心”和“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基地”。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70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4200多万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学院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成长,广泛开展的学生科技活动成为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校、省、国家各级别的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的新动力;与周边众多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教育项目,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依托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虚拟仪器大赛,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欧姆龙杯”自动化控制应用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共获得300余项奖励;近年每届学生中有50名左右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985”“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性强,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后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院重视对外合作交流,与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地方企业,大力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学院被授予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常熟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办学特色▲

面向应用、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方向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课程设置结合行业实际应用,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验设备采用工业模块设计制造,生产实习进入实际工作岗位体验,毕业设计来源于工程,所培养的学生工程意识强,工程基础好。学院成立先进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卓越工程师合作教育联盟,探索“1+1+N”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高校的各自优势,以共建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企业文化,提高职业素养。

跟踪技术发展,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关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将对科技发展的预测设计成课程,修订进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主流工业设计软件、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机器视觉等新技术的学习应用,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前瞻的视角。

采用国际工程教育标准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体系,以国际通行的“学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新理念培养学生。自动化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培养的学生具备了申请国际注册工程师的资质。

自主训练、创新实践、全面发展的课外学习导向

学院向学生开放创新实践平台、西门子实践平台和NI测控实践平台,配备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撰写科技论文等,对学生实施创新实践教育,促进学生专业提高,近4年来,共有120多名学生考上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学院定期开展校内赛,以赛促练。近年来,学生在智能车、机器人、虚拟仪器、智能制造等重大比赛中共获得奖项近千项,其中国家级300多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与全国高校同场竞技获得18项全国冠军,还获得RoboCup(Robot World Cup)机器人世界杯赛世界第五的好成绩。

学院在学科竞赛基础上积极推进职业技能证书鉴定考核工作,学生通过学习和考核可获得(高压)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PLC应用工程师证、Labview助理开发工程师证等,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学院在课余安排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科技、文体、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专业介绍


1、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可不像你想的那样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它是自动控制、电子、测试、光学、机械、信号处理、计算机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它的专业面广,小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大到火箭卫星的发射及监控。本专业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同时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工作适应面很广。

专业优势

本专业为江苏省自动化类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结合地方产业特色,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学科创新竞赛、科研训练和企业工程实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基础扎实,勤奋踏实,善于思考、后劲充沛”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与社会各界的好评。

本专业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成长,广泛开展的学生科技活动成为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校、省、国家各级别的学科竞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大学生虚拟仪器大赛等竞赛中共获得200余项奖励;开放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的新动力;与周边众多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教育项目,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本专业积极推进职业技能证书鉴定考核工作,确保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学生的专业就业意向,通过考试可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PLC编程与应用初级工程师”证书、西门子公司的PLC应用技能认证或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的LabVIEW助理开发工程师证书(CLAD)。近三年来,本专业的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为100%。

培养特点

本专业重视光机电基础,打好专业基础,通过“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应用”的主线贯穿,保障知识连贯性,面向现代智能装备制造中的自动化测试、控制工程等实际应用需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专业资源

本专业建有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电气工程实训中心”和“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基地”。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近50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本专业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先后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苏州凌创电子系统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建设了“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先进测控技术联合实训中心”、“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等共20多个实验室。现有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包括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苏州凌创电子系统有限公司与江苏特创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本专业现拥有苏州凌创电子系统有限公司、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特创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高登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儒拉玛特自动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优质稳定的就业基地。

由于学生在测试系统集成等领域的扎实专业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强等良好的素质,以及踏实肯干的精神,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强,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后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主要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FPGA设计、信号与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就业方向

本专业是以光、机、电、计算机等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学生在自动控制、测试、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方向均有一定的掌握,通过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近三年,本专业学生15%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是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电工装备制造等学科或工程领域的统称,只要涉及电能的转换和利用,都可以纳入这一专业范畴,无论是发电机、变压器,还是电扇、电视,或者各种自动化设备,都与电气相关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指的是电气与自动化专业的结合,或者自动化相关技术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本专业要掌握电气专门课程以及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等,因此,电气的学生往往是多面手,具有多个专业的能力,极具灵活性。

专业优势

电气工程专业是工科中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在我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融合了信息技术、新能源发电、智能配电网技术、现代供配电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使得电气工程专业具有强电与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特色。常熟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是我校的热门专业,近几年是学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也是学生竞相首选的工科专业。

培养特点

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参加校、省、国家各级别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目前该专业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约200余项奖励,已形成 “创新实践平台+教师创新团队+学生创新小组”三位一体的第二课堂培养机制。鼓励大学生进驻创新开放平台、校企共建实验平台,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进行自我管理,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

专业资源

常熟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专业有较强的实践条件。现有实验室面积近5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2000多万元。现有专业实验室、实训室20多个,此外还校企合作建成常熟理工学院---德国西门子公司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常熟理工学院---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工厂供电实训室、常熟理工学院---河南许继集团供配电技术实验室,昆山巨林---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室,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了包括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常熟供电设计公司、苏州未来电器有限公司、昆山华升电路板有限公司、大盛微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2个相对稳定专业实习基地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学生在其中受益率达到100%。

主要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FPGA设计、现代电气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基础、现代电源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控制电机及应用、控制器编程基础、嵌入式系统(DSP)、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设计及实践、电工电子实训、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训练、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

就业方向

江苏省已成为装备制造产业大省,电气工程专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对电气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良好。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发电公司、电网公司、供电公司、电力工程公司、电气装备公司、自动化设备公司、现代制造业企业等单位从事电气设计、工程安装、技术应用、系统运行、试验分析、工程管理等工作。此外,电气专业的毕业生是多面手,如果打算跨专业就业,凭借自己学过的相关课程,也有很大把握争取到一个好工作。总之,电气专业的学生找工作就业面广,行业发展背景良好,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学生想继续深造,也是有很多机会的。学校的学习氛围不错,学院每年有15%左右的学生读研,录取的院校包括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

3、机器人工程

机器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伴随着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改革的新趋势,我国有望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在工业领域,机器人技术被广泛应用以实现工业自动化,如图所示,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需求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特批的少数几个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本专业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目标是培养能在装备制造领域从事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导的先进生产线系统的设计与集成、应用与维护、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师。

专业资源与优势

本专业设有多个机器人智能控制和机器人产线实验室,具备真实的机器人实操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教学环境。此外,设有多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与企业联合建设数十个实习基地,可作为机器人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提高学生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行业竞争力,为毕业生后续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汇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师资力量,与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本专业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知识,涉及到当今许多前沿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行业跨转灵活度高,可与其他行业机器人应用实现技术迁移。

办学成果

本专业教师指导的大学生机器人实验室,2010年至今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分别取得了冠军十一项、亚军六项、季军六项,一等奖九项、二等奖十项和三等奖十三项的好成绩,2017年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选拔赛及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总决赛中共获得四项冠军,第七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二项冠军。2018年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上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五项,获得二等奖十项,三等奖四项。

主要课程

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先进生产线综合性工程实践、机器人技术创新与实践、机器人控制器设计与编程、机器视觉算法与应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设计与实践、RobotStudio建模与编程、ROS机器人程序设计、特种机器人、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

就业方向

根据ABB、发那科、安川等机器人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苏锡常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达3000家以上,人才缺口超过20000人。苏南地区急需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化线维护、机器人系统集成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大量电气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对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专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包括:一是机器系统集成及制造厂商的研发技术支持、组装、销售等技术和营销人才,二是机器人应用企业的需求机器人调试维护,操作编程等综合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良好就业前景和众多发展机会,主要从事领域包括:机器人制造、机器人与自动化生产线相结合的工作站、工业自动化控制、运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智能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方面从事相关技术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控制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创新、组态、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4、自动化

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十二五”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2016年在全国同类高校率先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的毕业证书是国际认可的。专业培养特色为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成效显著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专业资源与优势

目前建有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先进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苏州凌创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常熟天银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自动化“卓越联盟”,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可以去实习,还可以获得资助做研究课题。与SIEMENS、NI等全球业界最有名的公司联合建设实训中心,把“PLC编程与自动化系统集成能力、单片机开发能力和测控技术应用能力”三项能力作为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能力。

主要课程

电路、数字电路与FPGA设计、模拟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网络与通信、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

就业方向

“自动化”前景好,现在无人驾驶、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很火,就是自动化这个“朝阳产业”所涉及的领域;自动化专业应用范围广,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控制挂上钩,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本专业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所学的东西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学习自动化是和智能化产业一起成长发展。

专业的学习氛围不错,每年有15%左右的同学考上研究生,其中也有不乏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

就业前景良好,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大多数同学大三暑假就被企业要走了,大四就可以拿实习工资养活自己。主要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事自动控制系统或测试系统设计、开发、集成、应用与维护。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电气是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电工装备制造等学科或工程领域的统称,只要涉及电能的转换和利用,都可以纳入这一专业范畴,无论是发电机、变压器,还是电扇、电视,或者各种自动化设备,都能跟电气产生关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指的是电气与自动化专业的结合,或者自动化相关技术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本专业要掌握电气专门课程以及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等,因此,电气的学生往往是多面手,具有多个专业的能力,极具灵活性。

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我们专业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实践课程,包括到工厂企业去集中实习,所以,我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懂理论,动手实干也很强。同时,国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获得进入例如西门子这样的世界一流公司实习的机会。

办学成果

本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截至2020年5月,共有173名学生赴德国学习。

2013级和2014级出国学生毕业后,有62名学生继续读研深造,进入2019年QS世界排名前300高校的共计28人(5名慕尼黑工大,4名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1名柏林工大,1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3名斯图加特大学,14名纽伦堡大学),18个进入QS世界排名300-600高校。

经过本项目培养的学生,深造比例和研究生录取大学层次都非常高,无论从专业能力到求学精神等整体素质都得到了质的飞跃。从我们对本项目学生的跟踪情况来看,国外方向的学生多数选择读研,且申请的学校TU9占了绝大多数,尤其是慕尼黑工大、柏林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都是世界著名高校。

主要课程

PLC控制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能源与自动化技术、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运动控制系统。

就业方向

因为电气专业处处用得到,几乎所有的生产企业都会有电气相关岗位。此外,电厂、电网系统还有大量岗位是专门面向电气专业的。再者,本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方式,使得学生有留学经历,又能掌握一口流利的德语,具有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这些特质是许多跨国公司、中外合资公司青睐的。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就职外资、合资单位有很大优势。

6、机器人工程(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面向未来与中国制造2025的新工科背景下的高大上特色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层次高,专业知识新颖,挑战大。专业设置结合市场和技术前沿,融合中美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工程技术实践体系,打造华东乃至中国高校本科专业一流标杆品牌。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道德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技术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主要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与改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近年来机器人领域持续升温,涌现出了一大批机器人产品,像机器狗、无人机、无人车、各式各样的服务机器人、聊天机器人…… 你知道吗,在许多机器人背后都用到了一个共同的软件平台,那就是机器人操作系统(Robot Operating System,ROS)。ROS好比机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这个系统把原本松散的功能模块耦合在了一起,为他们提供了通信架构。这样机器人的各个零部件就可以协同工作,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了。ROS让机器人具备更高级的思维框架和控制系统。

本专业的技术特色:以最新的ROS控制技术作为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系统,实现机器人产线的单语言简单集成控制;以机器视觉为特色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识别和检测技术,实现工业机器人的智能控制;属于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现代工厂制造无人化的高端技术。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机器人的设计研究单位、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集成应用公司,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与改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

主要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PLC原理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计算机编程、机器人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工业机器人仿真技术、计算机视觉。

商学院简介

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设有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经济与金融、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6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700余人,学生就业率年平均达到98%以上。学院教师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年轻且充满活力,现有教职工91人,教授11人,副教授33人,博士37人,硕士生导师9人,兼职教授8名,客座教授(校外专业导师)50多人,“双师型”教师25人。

近三年来,学院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9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800万元;出版专著、读物、教材近20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30多篇论文被SSCI、SCI、EI收录;有10多项成果获省市级奖励。

学院拥有优良的办学条件,建有省级经管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示范基地,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校级科研平台4个、重点学科2个、科研创新团队2个。现有ERP综合实验室、ERP沙盘实训室、会计手工实验室、金融实验室、统计实验室、人力资源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承担着实验实训教学任务,为学生实践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学院与国内外多所高校、企业及政府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每年均有学生参加高校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和“1+2+1”合作项目,中德1+1经济硕士班是全校唯一的本硕一体化国际合作高层次项目。

学院围绕建设“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目标,以“注重通识、融入业界、国际合作和强化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依托苏南发达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经济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办学特色▲

商学院围绕学校“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了“应用性”、“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生社团.学科竞赛:按照“一院一品牌,人人皆参与”的原则,建有学生专业社团10多个,打造了“全国大学生沙盘经营大赛(ERP)”品牌学科竞赛项目,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项目主要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及创业计划竞赛、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全国应用型本科会计技能竞赛、大学生工程管理创新创业与实践竞赛、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等。

国际化视野.开放式办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合作举办经济与金融专业中美大学生双向交流项目(双学位),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办我校第一个海外交流硕士班。建立中外合作教育精品项目,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通道和阶梯。

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任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60余名校外导师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了一批稳定的、规模型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打造实习、就业、产学型合作“三位一体”的优质基地30多家。通过校地互动和校企合作,引入社会优质资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专业介绍


1、财务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基层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数据分析、审计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Python程序设计、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学、管理学、经济法、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税法、财务分析、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

就业方向: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数据分析等经济管理工作。

2、市场营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商科专业基础素质,同时兼具较高数据思维和数据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新商科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熟悉当代市场营销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技能,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大数据解决实际营销管理和决策问题,学生在毕业后更加能适应全球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当代商业环境。

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品牌管理、大数据基础 数据分析与挖掘、营销策划、新媒体营销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客户运营与管理、市场运营与管理、新媒体营销、业务拓展、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以及其他和市场营销有关的工作。

3、经济与金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掌握经济金融学和现代信息科技理论知识,熟悉金融实务操作,熟练掌握信息科技、数据科学、算法和智能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银行科技、智能投顾与程序化交易、保险科技、监管科技等领域需要的金融精英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公司金融学、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大数据与金融、金融风险管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原理等。

就业方向:在经济管理部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性金融科技企业,以及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工商企业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4、工程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与法律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建设工程总承包公司、工程施工单位、工程咨询中介机构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从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建筑学、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土木工程施工、建设法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等。

就业方向:在政府建设管理机构、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造价中介咨询单位、设计院等部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

5、物流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基础,有物流相关业务组织与实施能力;掌握物流管理与规划等技能,培养面向各类物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流通型和生产型企业内物资流通管理岗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物流运作管理、物流经济学、物流信息管理、 国际物流(双语)、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

就业方向:在各类物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流通型和生产型企业的物资流通管理岗位工作。

6、人力资源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较宽厚的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基础,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技能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员工招聘与录用、绩效管理、薪酬设计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在企事业单位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

管人力资源服务等人力资源业务和管理工作。


汽车工程学院简介



汽车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汽车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行业学院。学院于2012年5月,由常熟理工学院、常熟市政府及汽车行业企业三方共建成立,在机械工程学院下运行。为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于2016年3月开始独立运行。

学院开设有汽车服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及“3+4”汽车服务工程职教立交桥等四个专业。下设汽车服务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车辆工程系三个系科。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余人,与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联合培养在校研究生23人。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教授5人,副高级职称24人,博士32人,具有两年以上企业研究经历教师22人,兼职教授10名,客座教授6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4人、苏州市紧缺人才计划2人,青蓝工程学术骨干2人,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

学院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注重学理、亲近业界”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设置“汽车试验与检测技术”和“汽车商务”方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设置 “焊接”和“模具”方向,车辆工程专业设置“汽车设计制造”和“汽车电子”方向,各专业有着明确的目标定位,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近年,周边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规模逐年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包括观致汽车、奇瑞捷豹路虎、苏州金龙、丰田研发、大陆汽车、美桥等大型整车及零部件厂、汽车设计公司、焊接及模具制造公司、汽车服务市场在内的汽车行业企业认可,超过75%毕业生服务于苏南及其周边汽车零部件企业及汽车后市场及焊接、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企业,逐步成为了苏州大市区域内应用型汽车工程和材料加工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建有省级汽车工程实践教育示范中心、汽车工程及材料加工大学生创新平台。中心实验室包括汽车工程实验中心、汽车工程实训中心和材料加工工程实验中心,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8000多平米,包括汽车结构教学平台、汽车试验检测平台、发动机性能综合测试平台、整车虚拟实训动态检测实验室、常熟理工-vector共建汽车电子平台、先进材料连接平台、材料焊接及表面改性实验平台、模具设计教学平台、金属性能测试平台。随着师资队伍的进一步提升,学院学科及技术服务能力也稳步提升,学院建有校级汽车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苏州市汽车绿色拆解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制造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研究平台。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基金项目6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青年基金项目2项,省产学研前瞻联合研究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6项、苏州市科技项目6项、省级人才计划项目5项,企业横向项目30余项,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发明专利授权14项,实用新型授权30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成果奖多项,省部级成果鉴定1项(国内领先)。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平台下设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本田节能车队、飞思卡尔智能车队及大学生金相技能训练平台,超过30%在校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学科竞赛训练。

学院广泛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拓宽人才培养国际视野。学院现为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焊接学会常务理事单位、苏州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常熟市汽车维修技师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等,在相关学术团体及社会服务团体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办学特色▲

汽车工程学院作为以“面向行业”为基本特征,并由“行业学院”发展起来的独立二级学院,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常熟汽车产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是汽车工程学院的立院之本和价值所在。

学院建有江苏省汽车工程实践教育示范中心、江苏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苏州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常熟理工-Vector汽车电子平台等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是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焊接学会常务理事单位、苏州市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常熟市汽车维修技师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学院办学能力和影响力快速提升,逐步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汽车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一贯注重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跨学院、跨专业汽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打破资源配置及工作壁垒,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汽车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已与包括奇瑞捷豹路虎、观致汽车、丰田研发中心、华东汽车等知名厂商在内的4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SC)、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竞赛获得重要奖项,其中CIT方程式赛车队荣获2014年度江苏省大学生校园青春榜样荣誉称号。近年来有近80名毕业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并有多名同学赴英国考文垂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境外高校留学深造,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专业介绍


1、汽车服务工程

培养目标: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汽车技术服务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汽车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能够从事汽车及零部件试验测试、检测服务、商务贸易、保险理赔、信息咨询、企业管理、零部件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电子基础、汽车电路基础

就业方向:汽车及零部件试验、检测技术服务、汽车商务贸易、保险理赔、信息咨询、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

2、车辆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车辆工程设计制造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在整车、零部件等生产或研发企业,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或系统开发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

就业方向:汽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企业和科研单位从事汽车设计、制造、系统开发、试验、检测、管理等方面工作。

3、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材料成形加工及其控制工程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材料成形加工的生产第一线从事焊接、冲压、锻造、轧制等行业的应用开发、工艺制订、生产检验、设备设计、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连接原理、焊接工艺与设备、材料力学性能

就业方向:材料成形加工领域内的加工工艺及设备设计、应用研究、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招生直通车
图片集锦
合作媒体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等教育网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在线新浪高考频道腾讯高考网搜狐高考频道人民网教育频道凤凰高考新华网教育频道江苏招生考试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招生考试网华禹教育网北青网教育e度教育网网大